看点民勤民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

民勤地处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三面环沙,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区,故有“沙乡”之称。自古以来,民勤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绚烂绮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勤是民歌的海洋,千百年来,民勤民歌犹如大漠秋夜的繁星,争相闪耀;又如随处可见的沙枣树,扎根淳朴的沙漠绿洲,根壮叶茂,金花吐艳,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民勤民歌源远流长,在当地传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发展演变。民勤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大批军队长期驻守此地。明洪武初年和清雍正初年,政府大规模向民勤移民,戍边屯垦的军队、大批移民来到镇番(民勤古称),把他们家乡传唱的一些民歌带到民勤。东西文化、民族文化、军旅文化长期交流、融合、渗透,民勤民歌和江、浙、晋、陕民歌及西域民歌不断融合,催生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民勤地域特色、风格多元化的民勤民歌。

从内容看,民勤民歌有反映劳动生产的,有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有抒写爱情生活的,有展示风俗乡情的,有歌颂革命和建设的,有演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有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题材广泛、涵盖内容非常丰富。民勤民歌根据体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号子,有提杵号子,还有打夯号子,也叫打墙号子。其打法是一人一杵,分作两班,分别站在墙基两端,由右向左,边移边打,所唱号子纯是虚词,曲调基本上是上下两个乐句,甲乙两班先后接唱,一高一低,即兴变化,此起彼伏,煞是动听。歌唱内容除与劳动有关外,几乎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可能唱到,即兴编唱。

另一类是小调。这是民歌的基本内容,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悠扬动听,自成风格。有些曲目在全国普遍流行,如《孟姜女》《茉莉花》;有些则是西北地区共有,如《绣荷包》《织手巾》;更多的民歌是本地产生的,如《赶车调》。小调根据内容可分为五类,即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新词类和杂类。小调民歌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多段分节歌,有长有短,大小不一;发展较自由,句式多样化;叙事性强,适于在田间地头歌唱,亦适于在乡间社火场上配乐表演。

民勤民歌词曲结合较为固定,曲调优美,节奏顿挫分明,适于反复歌唱。有很多民歌的曲调接近眉户风格,从调式色彩可分为“花音”与“苦音”两类。这些民歌有其本身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也受到了“爬山调”“花儿”的影响,但本身风格还是鲜明的。

民勤民歌曲目繁多,采录的有近首,广为流唱的有《闹土匪》《闯山关》《出斩》《走宁夏》《小白菜》《放骆驼》《闹元宵》《想亲人》《看郎》《留哥哥》《珍珠倒卷帘》《害相思》《十里亭》《十杯酒》《十盏灯》等等。民勤民歌在当地百姓中口传心授,延续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民勤县文化馆李玉寿等人在民间广泛征集采录,整理形成《民勤民歌集成》资料本,收录民歌近首,部分被收录到《武威地区民歌集成》和《甘肃民歌集成》中。

民歌是时代的旋律,是人民大众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产物。民勤民歌源于生活,闪烁着生活美的光彩,深受民众喜爱,代代有传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有大众性。民勤民歌在这片沙漠绿洲上,被滋养出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凝聚起民勤人的乡音乡情。进入新时代,老民歌依然受到人民的喜爱,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保护。我们坚信,通过大力的保护和传承,民勤民歌将会成为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民勤绿洲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灿烂迷人的风采。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1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