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荣那些年,我们筑梦未来的青葱岁月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m.39.net/pf/a_4892467.html

那些年,我们筑梦未来的青葱岁月

作者:叶海荣

黄河之滨,垂柳绦绦,在晚霞的映照下,微风合着黄河水独有的味道拂面而来。虽然刚过暑夏步入初秋,但今年的暑热似乎迟迟不肯退场。“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胡夏的这首老歌突然从某个角落响起,猛烈地撞击着耳膜。此情此景,那些熟悉又遥远的青葱岁月、校园时光碎片开始不自觉的在脑海里回放!这柳树像极了我们那时候校园里的柳树,这歌曲似乎唱出了我们离开校园后的心境。是的,我们已经离开民勤四中太久了,四中的柳树、操场、老师、同窗……

与腾格里作伴,拥抱巴丹吉林,用石羊河的水浇灌土地孕育生命,循着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奔赴青土湖的诗与远方。诗一样的韵味,但又粗犷得找不到一丝江南的味道,这也许就是民勤。年9月初,我带着中考分的成绩坐上了去往县城的班车,开启我的追梦之旅。母亲背着一麻袋的铺盖,我跟在后面拎着两袋子零碎,从县城的最东头一路走走停停,过了两个什字,抵达县城西头的民勤四中。站在大门口的那一刻,也许我心里装满失落!分的中考成绩超过了民勤人眼中最好的高中——民勤一中的录取分数线,不知是何原因,比我成绩低的同学被录入民勤一中,而我却被“挡”在门外。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劝了我一句:“在哪里学都一样,只要好好学,就能考上大学,不一定进了一中就能考上,我看这学校好得很。”

“民勤县第四中学”几个金色大字赫然立在长达几十米的电动推拉门最中间的迎门石上!步入校园,左侧的几块展板前已经围满了家长和学生,我从缝隙中挤过去发现那是分班的花名册,找到名字的学生和家长陆续离去,我和母亲盯着展板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一页一页找,看见“叶”字就停留几秒,然而从一班找到了八班,没有我的名字,继续往下找还是没有,失落感瞬间涌上了心头,连班级都进不了前面的!年少无知的我潜意识里认为排名靠前的班级更好,终于在最后一页找到了,我的名字在高一十九班。这时,旁边不知哪位老师给一个家长说了一句:十七、十八、十九班是四中这一届的实验班。即使再没见过世面,年少无知的我当然清楚地知道实验班是什么意思,被一中“抛弃”的失落感瞬间被治愈了很多。“四中,我来了,与你一起努力奋斗!”就此,我与四中正式开启生命中的缘分。没想到的是,我那个贫困的家庭就此也与四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中的校园很美丽,在我的印象中,建筑还是很讲究的。大门阔气又大气,那时全县机关部门都没几个那样的大门。站在迎门石前,左右两侧楼房像是护卫校园的“门神”,对称而立,中间一栋老式教学楼,一楼直对着迎门石的是铺着地砖的通道,楼的两侧圆拱形带着窗户的突出部分让整栋楼带了些西式艺术风格,教学楼两侧是一排又一排整整齐齐的脊形屋顶的平房。走进四中的校园,似乎会有意外发现,所有建筑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通过正对迎门石直穿教学楼的通道,来到校园最美的花园。花园围绕中间凉亭分设四个花坛,似有众星捧月之势,两条瓷砖铺就的小径以凉亭为圆点,连接起全校的教学楼和教室。穿过“人间仙境”的花园盛景,迈过凉亭直达后面充满现代气息的实验楼,实验楼左右各有大门,对称而开,似有北京故宫建筑一样的讲究。这四方四正,东西对称,形成“中正和谐”之美、万物生长繁育的“中和之美”、天人协调之美。多年以后,我大概理解了这建筑背后蕴含的传统之美和教书育人的理念。

“诚朴勤学”是指引我们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三个班的二百人从入校时就被认定为这一届全校最优秀的学子,自然而然地享受着“特殊待遇”:最强的教师团队配置,教室与普通班在不同的楼上,教学楼上最好的楼层。古朴的教学楼二楼右侧最里面的教室,书声琅琅的早自习上,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曾令华先生,时不时一脸威严地突然就出现在教室的前门,那时候的我们很胆小,即便不经意间抬头看见班主任心里还是很胆怯的。午自习、晚自习静悄悄的,那时没有手机,同学之间交流全靠传纸条,不知何时班主任就会悄悄地出现在门口。但大概所有人心里都知道学习才是我们全部的事,亦是最重要的事,故而对于书本外的事物,如校园的热点事件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6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