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坝镇文一村村民叶建霞经营着一棚温室人参果,年收入近三万元。闲暇之余,她还到八一村沙葱产业园打工,一年务工收入两万多元,真正实现了种植、务工两不误。
5月14日,在八一村沙葱种植基地上,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沙葱。叶建霞手脚麻利、技术娴熟,不一会儿就剪满了一大筐。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采收沙葱的技术能手,叶建霞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得益于建在家门口的沙葱产业园。
大坝镇文一村村民叶建霞:“我们一天能剪斤,一斤5毛钱,能挣元,我们这儿的人闲的时候就在这儿打工剪沙葱来了,我们不分男女老少,活清闲呢,谁也能干。”
和叶建霞一样,文一村的马雪莲也长期在八一村沙葱产业园务工,她除了种好自家的庄稼,经营好日光温室,每年打工收入也在两万元左右。
大坝镇文一村村民马雪莲:“(家里的)活干掉了,我们就来打工,地上有活了就干活去了,一年长期剪的人挣的就多呢,长期剪的人两万就挣呢。”
近年来,八一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效益高、见效快、发展前景广的沙漠特色农副产品——沙葱。先后成立民勤县长炼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民勤县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注册“漠上花”沙葱商标,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规范种植管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深受消费者青睐。年,八一村通过推广实施露地沙葱喷灌节水技术、“沙葱+特种果树”栽培技术,累计发展温室沙葱座、亩,露地沙葱亩。目前该基地已成为西北五省最大的沙葱人工繁育基地,温室棚均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沙葱产业已成为八一村群众增收致富主要渠道。
八一村的沙葱产业不仅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新途径,也为附近村民创造了不出家门就能就近务工的增收门路。
大坝镇八一村支部书记甄作军:“我们八一村沙葱基地有亩地,每年在我们沙葱基地上打工的人数将近0人次,每亩地的剪工将近多元,整个基地务工费多万元。”
近年来,大坝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土地流转,转变发展思路,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群众大规模种植沙葱、大拱棚、小拱棚富硒西瓜等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创收。
记者裴艳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