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年前的民勤红崖山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红崖山,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主峰海拔米,远远望去,山色赤红,故名红崖山。年在红崖山下以人力为主建设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建成后水库面积达30平方公里。年,红崖山水库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也被人们誉为“瀚海明珠”。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与民勤境内其他地方相异,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谢树森(清末)、谢广恩(民国)编纂,民勤文化学者李玉寿整理校注的编年体方志《镇番遗事历鉴》一书中对红崖山有详细记述,使我们可以了解多年前民勤人对红崖山的认识和开发。

一、红崖山的来历

《镇番遗事历鉴》“明代宗景泰四年(年)癸酉”条目,做了如下记述:

《奥区杂记》云:“红崖山有铁石,可冶铁。”或曰:汉武帝时,休屠王死,其尸以铁棺殓之,葬于城北。国没,因化而为山,石皆铁。

这里,引用了另外一本书籍《奥区杂记》中的说法“红崖山有铁石,可冶铁。”红崖山有可以冶炼铁的铁矿石,因而呈现出赤红色。铁石从何而来呢?涉及一个关于匈奴休屠王的传说。汉武帝时期,匈奴休屠王去世后,尸体用铁棺装殓,葬于城北。后来国家灭亡,铁棺化为一座山,山石皆为铁矿石,呈现赤红色。

接着,又讲述了一个更加怪诞的民间传说:

又民间诞语:昔时,兹土驻者,肉支也。某年与匈奴战,大败,尸横遍野,匈奴恶之,乃俱溺于水。未几,水涸而小丘出。后其来,小丘遂成大山焉。盖今红崖山,即所出之山也。其谓红崖,战土血所染也。

民间传说,古时候,这一片土地生活的是肉支(月氏)人。有一年,肉支(月氏)与匈奴打战大败,尸横遍野。匈奴人厌恶尸体,就把尸体投入水中。不久,水干涸升起了小山丘,再后来,小山丘变成了大山,就是现在的红崖山,山体的赤红色就是战士的鲜血染成的。

二、冶铁作坊和铁匠铺

因为红崖山有丰富的铁矿石,当地人自然发展起了冶铁作坊和铁匠铺。《镇番遗事历鉴》引用卢燮编纂的《镇番三百年案牍考录制》中的资料,对当时的冶铁用铁情况进行了记述。

年五月,镇番卫以来自山西隰州(xízhōu)的客民祁世泰擅长冶铁术,便筹金五千,创办了两处冶铁作坊。一处是红沙堡,一处在城内东南隅。

是年(年)五月,卫(镇番卫)以山西隰州客民祁世泰擅冶铁术,乃筹金五千,创冶铁坊二处。一在红沙堡,一在城东南隅。

官府对“铁”这样的可以制造武器的战略物资是进行管制的,对冶铁作坊进行配额管理。额定红沙堡冶铁斤,城内作坊斤,共斤。官府征用了斤,剩余的斤由镇番卫自行铸造用器。

额定红沙堡冶铁例一万八千斤,城内冶铁一万三千斤。共征铁一万四千斤,余一万七千斤,令卫铸造用器。

镇番卫对于这些铁的使用,也分官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官府用斤。造了马刀把,小刀80把,镖头只,矛头只,铗(jiá)牢20副,铁索12丈5尺,共耗用了斤铁。剩余的就制造了斧、铣、镢、犁等工具和农具。

官用一万,造马刀三百一十把,小刀八十把,镖头百二十只,矛头五百六十只,铗牢二十副,铁索十二丈五尺,共耗铁六千斤零。余即制斧、铣、镢、犁等。

民间用铁斤,由三家铁匠铺分配。三家铁匠铺分别叫做“火焰”“金刚”“乌金”,分别领铁匠24名,8名,5名。

民用七千斤,由卫置三户铁铺分领。各额数不定,凡铁匠按户额多寡,自铁铺领铁。其铺一名曰“火焰”,一名曰“金刚”,一名曰“乌金”。“火焰”领铁匠二十四员,“金刚”领铁匠八员,“乌金”领铁匠五员。据卢燮《镇番三百年案牍考录制》云。

三、威力巨大的铗(jiá)牢

这里提到的铗(jiá)牢,是一种铁夹子,威力巨大。“明代宗景泰六年(年)乙亥”条目记载:

邑人汪仕通等自造铗(jiá)牢四副,每具重二十四斤,下扣需四夫方可。一日下于乱井子,有番贼入其围场踏发,肢趾碎之。后恐伤畜,故令禁止。

这种铁夹子,重达24斤,下扣的时候,需要四个男子,人踩到的时候,肢趾碎裂,因为杀伤力巨大,被禁止使用。

四、红崖山上的“观豹亭”

“明英宗天顺四年(年)庚辰”条记载:

邑绅刘天禄募赀(假借为“资”,财货)二千缗(mín),于红崖山筑“观豹亭”。是时,凉镇往来行旅,辄于此憩歇,观瞻湖漠景象,亦一大好去处也。

镇番的邑绅刘天禄募集了“二千缗”在红崖山修筑了“观豹亭”。缗(mín)是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每串文,这样“二千缗”就是万文铜钱。往来凉州和镇番的行旅之人,就可以在“观豹亭”这个“大好去处”憩歇,观瞻湖漠景象。至于为什么叫“观豹亭”,是否当地有“豹子”,不得而知。

《镇番遗事历鉴》的作者之一谢广恩补记道:

闻昔日之观豹亭,建置颇精。画栋雕梁,飞檐奇桷,为镇邑所仅有。其色红,与红崖相辅而立,故有联句云:红崖红豹红湖水,白岩白草白雪霜。又云:红崖青山相对峙,黄沙白草漫成堆。

可见,红崖山、观豹亭是当时的著名景点,也是文人墨客经常光顾,赋诗撰联的地方。

作者简介:赵大泰,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编出版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来源: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3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