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关于苏武的牧羊地也一直是人尽皆知,即在在贝加尔湖。然而,近年来,有两种说法“站”出来,分明有些混淆视听的意思了。这两种说法具体是:一在甘肃的民勤;一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
苏武真的会在这两个地方为匈奴人牧羊吗?巴彦淖尔的声音弱一些,只是在当地修了所谓的卧羊台公园,依据的大约是一些传说,不足详细说道。甘肃的民勤的声音非常强烈,有兰州大学的两位学者张自和、陈钟参与其中,还写了撰写了《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认为苏武牧羊就在民勤。依据有这样四点:
一、在民勤苏武庙的旧址,原有民勤县志中所说的“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现已不存。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
二、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西北半荒漠地区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掘取“鼠粮”为口粮的习惯。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在意料中。
三、从现有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解放前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所谓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
四、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县志》中的“苏武山”、“苏武庙”等都从文字上印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另外,几位学者还从古诗词中和民间传说中“发现”,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应该在民勤的白亭海。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公元前年是什么时候?苏武怎么可能在民勤放羊呢?公元前年,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进击中,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朝。汉武帝在他们的领地设立酒泉郡(公元前年),武威郡(公元前年),张掖郡(公元前年),敦煌郡(公元前88年)。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这就是说,在苏武牧羊前汉朝政府已经牢牢掌控了河西走廊,而民勤是武威市下辖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汉武帝时,是先在民勤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才置武威郡。
一目了然,苏武当时不可能在民勤这个地方给匈奴人放羊的,匈奴人也不可能“笨”到扣留了他又把他“送”到汉朝的地盘上。很显然地,学者们在这里闹“笑话”,不能因为民勤有个“苏武山”、“苏武庙”就说苏武牧羊地在甘肃,在“苏武牧羊”的大背景和影响之下,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出现“苏武山”和“苏武庙”。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贝加尔湖留给我们的记忆吧。
公元前87年3月29日拥有一颗伟大中国心的汉武帝走了,他一生虽未能彻底打垮匈奴,却毫无疑问地让当年的汉朝走向强盛,并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人们将70岁的他葬于茂陵。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贝加尔湖,在那里放羊的苏武正热烈而持久地等待着匈奴人的公羊产羔,以便让他回到汉朝。
公羊产羔是一个神话,匈奴人用来为难苏武的神话,没有人相信它会变成现实,苏武当然也不会相信。但回到汉朝一直是他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他一直用这从来也未曾动摇过的信念与理想支撑着贝加尔湖天寒地冻的日子,在匈奴人地盘上过着艰难的生活。
匈奴,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刁蛮我民族,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们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的王族后裔(夏后氏),叫淳维。其生活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公元前年,在汉武帝强力打击下的匈奴给汉朝玩了一个缓兵之计,他们为汉朝带来了不少好东西,表示愿意和汉朝和好。
这么一说,汉朝与当年匈奴的战争也便有了些兄弟阋墙的意味,而匈奴人也自称他们是“华夏”的一支。在司马迁那会儿,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像是学会了种地,相对文明了一些;但另一些人还在放牧,还是相对地野蛮着。放牧的匈奴常来种地的汉地杀人放火,汉人忍气吞声许多年,终于展开了攻势,并使匈奴全躲在了漠北那个地方,待时反扑。
汉武帝当然知道匈奴前来和好的真实用意,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他明白,匈奴此时已经对汉朝形成不了多大会威胁,连年的征战已使其人口锐减、经济下滑。河西走廊的丢失更使在西域诸国纷纷投靠汉朝,让匈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很有雪上加霜的意味。而汉朝要想越过大漠去接管匈奴的地盘,分明还要进一步的实力。于是,他说:“苏武,你去吧!”
汉武帝这么说、这么做有两层意思:一是踏探匈奴在漠北的具体位置,因为此前汉朝派兵去漠北,好几回都没有见到匈奴人的影子,正好苏武去了可以搜集这方面的情报;二是,当时一些匈奴人已经杂居于汉人中间,他们中间有不少是投降过来的,还有不少的头目,像昆邪王、休屠王什么的,说不定苏武去了还能让更多的匈奴人投降呢!
就这样,苏武带着一队人马和汉朝回赠匈奴礼品上路了,但他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匈奴上层发生的内乱,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匈奴人说:“苏武,你如果背叛汉朝,向我们称臣,我们保证你没事儿!”这种事苏武当然不干。
匈奴人决定对苏武用酷刑,但苏武还是不从。匈奴人便将苏武扔到了一个大冰窖里,不给他吃喝,想要饿死他。然而,老天很是帮忙,当时气候是冷了一些,但一直下着大雪,这就解决了苏武的饮水问题。渴了,他就吃几口雪;饿了,他就吃身上穿着的羊皮袄。
匈奴人迷信,当他们看到根本活不下来的苏武,虽然饿绿了眼睛,只剩下了皮包骨头,竟然还活着,就认定是“神”在保佑苏武,决定给苏武挪个窝。于是,他们对苏武说:“苏武,你不是饿不死吗?那你就去北海给我们放羊吧!不是有神帮你吗?那就请你给神说说,让我们的公羊也产羔。如果你给神说通了,我们的公羊产羔了,我们就放你回去。”
北海,匈奴与丁令(即后来的铁勒)的边界。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现在属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市。年,歌手李健跑到那里去游玩,发现那里很像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哈尔滨,写了一道叫《贝加尔湖畔》的歌,让很多人都知道了那里是个世外桃源。
苏武当年在北海放羊,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环境,虽说现在气候有点变暖,但两千多年前的贝加尔湖畔和现在相比也应该冷不到哪里去。但我们的一些史料,为了衬托苏武不辱使节的正气,把那里写得很可怕,说是“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话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翻译过来便是: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我们可以想想,苏武在北海放羊,匈奴人对他管理相对宽松,他不吃羊为什么偏偏要吃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呢?这明显有了杜撰的成分。而通过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人们恰恰也能发现北海这个地方的环境还是不错的,物产还是很丰富的。为了反衬一件事而把一个地方说得有些可怕,是我们很多文学家与史学家的通病。
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一直劝降苏武的匈奴人对苏武还是不错的,他们甚至给苏武娶了老婆。虽然,这中间有“拴心留人”的意思,但人家都给你娶老婆了,还能对你差到哪里去?另外,苏武和他的匈奴妻子一起还生过好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叫叫苏通国的,后来还和汉使回到了汉朝。匈奴人重视人丁兴旺,但能让其中一位回去,恰恰说明了他们对待苏武或者涌汉朝问题上的态度。
这可能有些扯远了的意思,但无论如何贝加尔湖都是出现在了苏武的生命里。而他在贝加尔湖的十多年经历也恰恰见证了他那颗拳拳爱国心。当汉武帝去世的消息传到他那里,他每天早晚都面向南方号啕痛哭,据说都哭得吐血了(武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后来,匈奴壶衍单于即位,,匈奴政权分崩离析,很是害怕汉军前来袭击,便想到与汉朝和亲。汉朝的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国,匈奴人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的使者听说匈奴还活着,就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皇帝在上林苑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块写字的绸缎,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还在北海放羊。”匈奴单于听后惊异地环视左右侍从,然后坦白:“苏武确实还活着。”这才把苏武等人放回汉朝。(文/路生)
贝加尔湖,就这样在苏武的生命里成了一段珍贵的记忆,而这也是大汉王朝有关贝加尔湖的最早记忆。只是因为后来我们没有守好这个地方,把它弄丢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都不能因为在当地搞一些所谓的旅游开发,而把这个地方(北海)“搬”到别处,或者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