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新疆人抗击阿古柏侵略者,救下数万汉

历史总会湮没一些小人物,它的这一特性总在呼唤着另一些人的刻意找寻,找到了,拍拍那些人身上的尘土,就会发现他们依然会像金子一样光彩照人。这就是历史的平易近人,因为不管是大人物或者小人物,都有着一样的生命历程,都在历史里真实地活过。

呼图壁,二十多年前,我当过兵的地方,当时因为狂妄无知,总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大的历史事件可以扣动心弦,甚至,当年读到一位清晚人为这里写的一篇“志”,也被丢了作者的名字。

《呼图壁乡土志》:本境虞夏雍州流沙,西北荒外地,汉属匈奴右部。元帝时乌贪訾离国,都护郑吉以处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降众,三国及晋,为鲜卑西部。后周突厥铁勒地。隋突厥部境之北流河,唐属北庭府,元回鹘地,明准部四卫拉蒙古和硕特游牧。国朝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准部,依洛克伦河设洛克伦巡检,驻呼图壁。二十九年建城曰“景化”,为呼图壁巡检治。光绪十一年,新疆改设行省,巡检仍旧。二十九年,南北两路增设郡县,改升县丞辖景化驿,与呼图壁守备同驻。

二十多年后,当我做这篇小文时,忽然为当年的无知脸红了起来,进而心跳加速地想到了马桥故城,想到了3个人,想到了很多人。《呼图壁乡土志》中对他们的记述是这样的:同治三年六月辛巳,乌鲁木齐妥、索两逆叛陷迪化州城,呼图壁回兵、回民同日响应,戕杀王守备,抢劫火药库,巡检某逃走,回逆据城。是月十九日,木地乡约王宾、张文升等倡户民,商民张得元倡众商民,磨菰湖高四倡芳草湖民闯杀入城,烧死逆眷老弱千余丁口于西关外,回逆骑马东窜者百一十余人,至三十里墩,复被东滩十四户两处汉民截杀大半。

九月十五日,回逆再败遁,二十日集乌鲁木齐各逆来,尽杀汉民,得脱者少,自是呼城靡有孑遗矣。八年、九年,靖边营徐学功自迪化、南山带土勇攻杀回逆,札呼城月余,旋移驻洛克伦河北岸,马桥子筑城护卫,汉民壁垒尚存。迄光绪二十五年,又有绥来回逆马三被奸回无奈者子煽诱谋逆,朴城之祸,而呼境大土古里,宁州各户各回,复相率挈眷助逆,攻绥城,幸登时灭。

妥,是指妥明,年新疆穆斯林起事中乌鲁木齐地区首领,甘肃河州(今临夏)人。索,是指索焕章,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首领。回族。甘肃提督索文之子。原为乌鲁木齐绿营提督参将。年(同治三年),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据《新疆图志》记载,年新疆穆斯林起事爆发,乌鲁木齐地区不稳,妥明联络清军回族参将索焕章,图谋起事。当年7月15日,他们利用乌鲁木齐的清兵被调去镇压库车回民之机,在迪化城(汉城)南关清真寺起义,攻占迪化,并围攻巩宁城(满城),9月攻取巩宁,妥明自立为“清真王”,在迪化南面修筑“王城”,索焕章被封为元帅。其势力最大时,向东发展到哈密,迫使清军困守巴里坤危城,向西发展至乌苏,向南发展至吐鲁番,向北与清军争夺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

然而,回军在起事过程中往往对汉民盲目报复,烧杀抢掠,以致汉民纷纷投奔徐学功、赵兴体、孔才等与妥明为敌的“民团”以自保。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塞外三义士”:孔才、徐学功、赵兴体。

当一个王朝的实力衰退,首先遭罪的应该是边疆的人民,他们或是戍边的军人或是边疆的移民。那时,唯一的选择可能只有自保,而此种事例自汉朝而始不绝于史。

张议潮,唐朝民族英雄,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出生之时,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围攻最艰难的岁月,等他懂事的时候,沙洲已经陷于吐蕃多年。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他并没有享受到当年在唐朝统治下的好日子,却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

年长后,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在沙洲起身,消灭吐蕃驻军,唐朝收复了失去百年的河西失地,大力在河西地区推广汉文化,解放汉族奴隶,重开丝绸之路,让荒凉的河西地区重现繁华生机。尽管今天他已被很少提及,但拯救晚唐于水火足以上他名垂青史了。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一些史学作品里,把孔才、徐学功、赵兴体三位义士与张议潮相提并论,他们都是属于各自时代的英雄。

孔才,原名孔昭才,号干臣,出生年代不详,约当清道光到光绪初叶(—年)人。祖籍山东省曲阜县,系孔丘的后代。年(乾隆五年),清政府派大军征讨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孔才的先祖也随军进疆,战后其家属迁到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定居,,至光绪末,已是第八代后裔,人丁八十余口。关于孔才的史料非常少,前些年,新疆作家张立云收集起了许多一手资料,与孔才的后人孔繁丛两人合写了一本孔才传记《西域忠魂》,如果有时间可以一读。

徐学功(一),清末军事家、民团首领,字仲敏。其远祖系夏、商、周诸侯,封于徐国(今江苏泅洪县),后以国名作姓。其祖父徐正泰,曾任甘肃凉州(今武威一带)干总,年率眷兵调防屯守迪化,后擢为守备,从此在迪化定居。其父徐登治,曾任达坡城、把总,管理南山头工、二工、七工屯田。徐学功弟兄8人,他排行第二,兄名学信,弟6人,即学明、学忠、学孝、学第、学策和学义。学功从小务农,12岁拜吕六爷为师,学习武艺,10年后学得一身硬功夫,且力大无穷,在乡里号称“徐无敌”。

赵兴体,农家子弟,约生于年,卒于年。祖籍甘肃民勤县。因其祖父早亡,祖母为生计故,于清乾隆四年()举家迁往新疆,在今玛拉斯地方安家落户。其人生得魁伟高大,臂有举鼎之力,一脸黑麻子,人称“赵苍麻子”。喜好读书写字,也爱舞拳弄棒,功夫十分了得。为人刚直忠厚,宽怀大度,且长于口辩,常为里党出谋划策,排难解纷,深为乡里所信重。后成为民团首领。

妥明起事后,引起民族仇杀,这时的汉族人为了自保,纷纷躲进戈壁深山,自发建立起民团,且屯且守。民团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大多分布在今乌苏至乌鲁木齐一线的北疆地区,有名目的有10多个,其中以徐学功的迪化(乌鲁木齐)民团、赵兴体的绥来(玛纳斯县)民团和孔才的吉木萨尔、奇台民团最为出名。

民团与妥明的战斗很复杂,但今天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总结,即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随着阿古柏入侵北疆地区得到消除,各族人民开始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侵略者。

阿古柏于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叛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其后攻克又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基本控制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年6月,阿古柏已入侵乌鲁木齐近半年时间,其亲信泽依勒阿布丁认为局势已稳动身返回南疆,当地回民得到消息,立即引南山徐学功民团入城。

徐学功引民团杀阿古柏伪行政官,恢复了妥明的统治。随后,阿古柏侵略军围攻乌鲁木齐,妥得明不支,年底败走玛纳斯。阿古柏再次入侵乌鲁木齐,成千上万的回民被侵略军活活烧死,或当作活靶被乱箭射死。活着的人则被课以六百两至一千两银子的罚金,最贫穷的人也得交出十两银子。其后,回民“不堪虐杀,争迎徐学功”。

年初,徐学功在回民的迎请下,领所部民团进驻乌鲁木齐汉城。妥明的态度在此时发生了变化,开始与徐学功讲和,相约在今米泉今米泉一带共同出击阿古柏侵略军。《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对此的记述是:“其余回众亦均与徐学功和好,一同攻击安集延。”安集延人即浩罕人的别称,即阿古柏侵略军。

徐学功虽然在乌鲁木齐一带抗击侵军,但其早年的发迹地却在呼图壁马桥子,这个马桥子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马桥故城。故城距呼图壁县城90公里左右,离今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地不足10公里。清乾隆与嘉庆年间,芳草湖有不少从今甘肃民勤而来的移民,因为民勤当时叫镇番县,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镇番户了,年改名为正繁户,年更名芳草湖镇。

当年的移民在此地垦殖建村,妥明起事后,战乱中,逃跑到这一带的汉族难民,在被称为“豪豪”的高四、李头、徐大旗、何世海等人的倡导下,把幸存下来的青壮年数百人,组成了自卫团,开始保家卫乡的战斗。为长久打算,经过勘查,高四等人作出了修筑马桥子城为据点的决定,并于同治五年()动工修筑。

当时,徐学功在迪化一带名声远扬,高四他们与徐学功取得了联系,一再请求徐学功兼领芳草湖的防卫指挥。此后,徐学功便经常来往芳草湖、玛纳斯沙山子一带,并与赵兴体民团武装取得了联系,相互策应、共同御敌。年,徐学功来到芳草湖后,还在旧城的不远处增筑新城

马桥故城就是对当年那段岁月的见证,也一度是民团抗击阿古柏侵略军的前哨阵地。高四、李头、徐大旗、何世海四人大约也都是“民勤老乡”。据统计,当年大约有4万余汉族人民因不愿信仰中伊斯兰教而丧生,而在这些义士的“呵护”下,大约有数十万汉族人获救,仅徐学功民团就有5万多人。

民团的人们共同抵抗侵略,于流血牺牲中,在新疆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高四这个人。

蘑菇湖的苇子深,高四坟墓圪垯墩,

乱世年间救难民,勇猛善战成英雄。

南山搬来徐统领,联营保卫马桥子城。

全城难民三千整,男女老幼无一损。

要学好人做好事,万古传流于子孙。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呼图壁、芳草湖一带的民歌,唱的是高四。

蘑菇湖即《呼图壁乡土志》中说的磨菰湖,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O六团芳草湖总场二分场,高四就出生在那里,他是祖先移至新疆后的第七代人,因为在家排行老四,所以被称高四。官名叫高克武。高四身强力壮,少年时跟着学过武术,是一个喜欢行侠仗义之人。据传,高四家有很多田地,还养着很多马匹,而他的平时的生意就是“贩马”。当地人如果丢了马,就跑来找高四,只要说上几句客气话,高四便会命人去找,找不到,就将自家的良马“送”给人家。

在长期的战斗中,高四与徐学功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为生存而自卫,长达十多年时间。当仰望地图,马桥故城仿佛一支箭在弦上,随时可以射向乌鲁木齐,也正是因为民团的存在,才使得左宗棠收复新疆那般顺利。

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率军进疆,真正拉开左宗棠收复新疆大幕。阿古柏调军,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设于古牧地,以保乌鲁木齐与玛纳斯;第二道防线设于达坂城与胜金口两处天山隘口,妄想利用天山险阻屏蔽南疆;第三道防线设于吐鲁番与托克逊,驻扎重兵策应二线。

为阿古柏守第一道防线是白彦虎。其人本是陕西回民动乱头目之一,年在左宗棠军的追击下,流窜至新疆吐鲁番投靠阿古柏成为其爪牙。在清军征讨阿古柏之前夜,他不思反正,剃发易服向阿古柏效忠,甘心为侵略者效劳。

7月,左宗棠军进抵阜康,随后完成了对古牧地的包围,收复古牧地全境。随后乘胜追击,在5天之内连克乌鲁木齐满、汉二城,昌吉、呼图壁诸城以及玛纳斯北城。11月,攻克玛纳斯南城。至此,北疆之阿古柏势力全部肃清。仅用了3个月时间。“民团之箭”于期间进一步发力,他们配合支援左宗棠大军北疆阿古柏残匪,并为清军消灭南疆敌人和收复伊犁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底,清军收复新疆,高四未来得及摆宴庆功,便与世长辞,成为民团首领精神与人品的缩影。其后人将其葬于马桥子,年又遗骨迁回蘑菇湖,葬在村南高圪垯梁上。自此而后,每逢清明春节,蘑菇湖一带的人们就要到高四坟前添上几锨土,焚烧几张纸,以表敬仰怀念之情。

搜集和采访这段历史时,乌鲁木齐市郊有位保存了家谱的老人,告诉我过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当年的战斗里,大约有一位延姓人,父亲带着三个儿子上了战场,带队的军官说,这样不行的,得为你们老延家留下个根,你们中间至少得留两个人。父亲说:“我们一个也不留,城没了,我们的家也就没了,没家了要人干什么?”军官说:“打仗也是需要后勤的,你们适当往后缩一缩,别人的心情也会好受些。”父亲和一个儿子被留在了后勤,给前线送水送粮。

战争开始的当天,其中的一个儿子就牺牲了。父亲说,我得上去,我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军队里留下空隙,保城就得人像铁桶一样把城护起来,我儿子倒下了,我得填上去,我填不上去,敌人就会从那个空隙里打进来,我得去把那个空隙给塞严实了!

战斗的第二天,父亲也倒下了,留在后勤的那个儿子又填补了上来,说着同样的话。后来,一家人在战场上都打没了,乌鲁木齐(迪化城)虽然丢了,但活下来的人撤退的人都争着要这位延姓的老人做儿子,再后来,有好几个人就被“过继”了,他们的后裔从此姓延,让延姓人的香火延续了下来。

这个故事类似于徐学功的,在抗击阿古柏的长期斗争中,徐学功置家破人亡于不顾,他的兄长学信以及他的6个弟弟都在历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至于他本人则一直受命于北疆防务,于年病故,享年69岁。先埋葬于昌吉县城,后迁于土梁河滨。

孔才,年病故于北京;赵兴体年春病故,《绥来县乡土志》称其“葬时不约而集者千数百人”。关于他们乃至更多民团首领,唐启宇《历代屯垦研究》中评述说:“如迪化徐学功、吉木萨尔孔才、昌吉沈廷秀、绥来赵兴体、奇台邓生玉、张和、张兴、张著、马进福等协助官军,使左宗棠、刘锦棠等得以奏勘定新疆之大功,其战绩亦有多者焉。”

多年时间过去,这样的故事基本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基本没有人知道了,虽然马桥故城还在,但没有人希望曾经属于它的那些个历史故事会越来越少,就像残垣断壁被淹没在戈壁的荒草间。而我在这里重述这段历史,无非是想述说这样一个史实,即阿古柏之流本为一群外强中干的乌合之众,当新疆各族人民消除矛盾,共同抗击,他们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害怕也不堪一击的。比如,徐学功曾二次收复巩宁城(乌鲁木齐满城),保卫迪化城(乌鲁木齐汉城),克复昌吉、呼图壁等地,在保卫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中屡建奇功;年—年阿古柏大股侵略军多次向芳草湖一线发起进攻,都被民团打得狼狈败退。

只有团结才能谈到胜利,才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边疆的人们比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更懂得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和平,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在渴望祖国昌盛、和平久长,那也是他们对于边疆的爱,比我们更持久更热烈,也让我们始终感动和景仰。(文/路生)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回民起义》(上海书店出版社,年)

2.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年)

3.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年)

4.纪大椿《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及其复灭》(历史研究,年0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7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