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了使沙漠变绿洲,付出几代人的心血

沙漠,茫茫隔壁,了无人烟,灰黄的山脉,流沙和零星的植物。很难想象,常居住在这里的人,该如何保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即便是对别样的自然地貌满怀着再多憧憬,也会被荒漠这干枯的气候,生猛的紫外线,消耗的所剩无几。

但是有人坚持下来做了这些事。

年,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说:“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前进。治理沙漠,算我一个!”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并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本以为成活率能达到70%,结果经历了几场风沙,能活下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了。“六老汉”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成活率就好,便开始用草围圈,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坚持了5年以后,树苗的成活率真的提高了。

第一代治沙人在地窝子前生火做饭

沙漠离家远,为了节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做饭。

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佝偻单薄的身影,从来没有停歇。

千百斤的梭梭苗都是用背背上一个个山丘,然后一根一根的种下去。这样的路,6位第一代治沙人走了10年,他们硬是把4.2万亩的沙漠种成了郁郁葱葱的绿地。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却白了。

石满老汉去世时年仅62岁。临终前叮嘱儿子,不要把自己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会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自己的儿子继续治沙。

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医院时,已是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对儿子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

为了父辈的嘱托,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年,在八步沙场治理完成后,郭万刚他们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并先后承接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植被恢复工作。

年,80后的郭玺决定接过祖辈和父辈的铁锹,成为了八步沙的新一代的守护者。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治沙方法。尽管初中没毕业,拖拉机、装载机、抱草机、打坑机、洒水车,他样样精通。

国家投资兴建了引水工程,树苗种植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把一百多公里外的黄河水引到了沙漠,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贵。

在郭玺积极组建机械队伍,引进科学治沙方法的同时,沙漠也开始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在种下梭梭苗的同时,村民们还会将肉苁蓉(一味珍贵的中草药)的种子一起种下去。长大的梭梭林可以防风固沙,而寄生长大的肉苁蓉可以卖钱。同时产生经济收益的,还有枸杞,红枣等等,都是沙地独有的产物。

沙场里还种上了沙区麦苗,并且结出了沉甸甸的麦穗。这种安静而强大的生长力量,比任何时候都要治愈。

村民们的小院里也开始养家禽,鸡、鸭、鹅悠闲地踱来踱去,还有体型庞大的鸵鸟。四周建起的房屋越来越多,袅袅炊烟升起,这里再不是昔日的不毛之地。

如今的月份,八步沙场早已漫山遍野开满了沙枣花,柠条花和红柳……缤纷一片,望不到边际!

就像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上央视台《时代楷模》上说的那样:““南方的大海我没有见过,但是我能在沙漠里看到花海。”

亘古沙漠变绿洲,其间要付出怎么样心血与坚持?才能创造出这样人定胜天的奇迹。38年的接力坚守,三代治沙人将所有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大漠戈壁之中,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是他们亲手栽种,浇灌,并看着它们艰难的扎根,长大,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除了八步沙场三代治沙人的故事,还有着很多奋战治沙一线的治沙英雄,他们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绿洲。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处的民勤县,大家正在用草方格压沙的方法固定沙丘。先运麦草到沙漠中,再人工将麦草一束束呈格子状使坚立在沙地上,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形成草沙障。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

甘肃武威,是坚硬的盐碱地,则需要使用钻机挖坑种树,每天需要人工扛着好几十斤的钻机和树苗,一个坑一根树苗地种下去。

阿拉善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必须以水为引,栽到最深处,才能更扎实的抓住深处的沙土生根发芽,抵挡风沙侵袭。

在寒冷多风的柴达木盆地,和沙漠打了一辈子交道护林员陈永奎,默默的守护着这片中国最原始自然的梭梭林。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去巡山护林,防火,防挖,防猎,每天一早出发巡山,午饭就是馍馍和水。这样坚持下来14年了。

这些工作在治沙一线的人,他们每天95%的工作都是挖坑,栽苗,填土,浇水。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种植工作,在这里都很不容易,坑洼多深,水浇多厚,苗怎么插,土填多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成活。在这片处处都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的沙地上,治沙人的心愿,朴素得只有两个字:坚持。

在一望无际的荒漠面前,这些看似渺小的身躯从不退缩,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倔脾气”,逼退了像“癌症”一样疯狂扩散的沙漠化的侵袭,用暴晒后的皮肤,弯曲的后背和苍老的双手,为祖祖辈辈的后代造福。

致敬这些可爱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2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