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蓝书包
民歌是田野上飞起的蝴蝶,民歌是树叶上滚动的露珠,民歌是《诗经》里荡漾的鸟鸣,民歌也是繁忙农事里一杯清甜的美酒。在西部,尤其是甘肃,民歌尤为盛行,从陇东、陇南、陇中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有民歌的影子。而民勤民歌是流传于武威市民勤县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是西北地区音乐宝库中的奇葩。年,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勤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民歌,千百年来在民勤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民勤民歌传唱于民勤城乡,特别是红沙梁、西渠、东湖等湖区乡镇广泛传唱。
民勤民歌在当地传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勤县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贸易、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是近代以来,大批移民来到当地,使当地民歌和江南、中原、西域的民歌交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勤民歌,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清代中叶,伴随着民勤移民,广泛传播到新疆、内蒙古等地。
民勤民歌根据体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号子,有提杵号子,还有打夯号子,也叫打墙号子。其打法是一人一杵,分作两班,分别站在墙基两端,由右向左,边移边打,所唱号子纯是虚词,曲调基本上是上下两个乐句,甲乙两班先后接唱,一高一低,即兴变化,此起彼伏,煞是动听。歌唱内容除与劳动有关外,几乎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可能唱到,即兴编唱。
另一类是小调。这是民歌的基本内容,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悠扬动听,自成风格。有些曲目在全国普遍流行,如《孟姜女》《茉莉花》;有些则是西北地区共有,如《绣荷包》《织手巾》;更多的民歌是本地产生的,如《赶车调》。小调根据内容可分为五类,即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新词类和杂类。小调民歌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多段分节歌,有长有短,大小不一;发展较自由,句式多样化;叙事性强,适于在田间地头歌唱,亦适于在乡间社火场上配乐表演。
民勤民歌词曲结合较为固定,曲调优美,节奏顿挫分明,适于反复歌唱。有很多民歌的曲调接近眉户风格,从调式色彩可分为“花音”与“苦音”两类。这些民歌有其本身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也受到了“爬山调”“花儿”的影响,但本身风格还是鲜明的。
民勤民歌曲目繁多,采录的有近首,广为流唱的有《闹土匪》《闯山关》《出斩》《走宁夏》《小白菜》《放骆驼》《闹元宵》《想亲人》《看郎》《留哥哥》《珍珠倒卷帘》《害相思》《十里亭》《十杯酒》《十盏灯》等等。以反映人们生活为主题,唱段优美委婉动人,如泣如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民勤民歌内容丰富多彩,犹如一幅纷繁生动的风俗画。民勤民歌在当地百姓中口传心授,延续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民勤县文化馆李玉寿等人在民间广泛征集采录,整理形成《民勤民歌集成》资料本,收录民歌近首,部分被收录到《武威地区民歌集成》和《甘肃民歌集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