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到底是不是中国最难的县?这很难量化,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谁都能说我太难了。但是,在中国一千多个县里,在近十几年里,被高层领导多次批示指示,要求确保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仅此一家吧?别的地方工作没做好,至多经济下滑、治安混乱,但是不至于全县消失吧?可是民勤如果松懈一点,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甚至会威胁到我们民族的生存。除了民勤,没有第二个县对中国如此重要。
“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我们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
——温家宝(年10月1日)
01
民勤,河西走廊东部的一座沙漠小县,人口不过26万,却因独抗中国第三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而出名。如果没有民勤绿洲的存在,两大沙漠将合二为一,南下沙化的速度将更快。河西走廊甚至也会被拦腰截断,并迅速消失。本来就肆虐的沙尘暴,将更加肆无忌惮。
民勤不但是甘肃的民勤,中国的民勤,也是世界的民勤。科学家说,如果民勤被黄沙掩埋,北半球将变得更热。
必须人进沙退。
以前的民勤,不是只有这一个选择。
在西汉初期,今天民勤县域周边,石羊河的终极流入地,曾是一个方圆平方公里的巨大古湖“潴野泽”,在北方,仅次于青海湖。《尚书·禹贡》、《水经注》里对此湖都有过记载,称之为“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它也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11个大湖之一。
学界有观点认为,苏武牧羊所在的北海,其实不是贝加尔湖,而是民勤的白亭海。今天,民勤还有苏武镇、苏武庙、苏公祠以及苏武沙羊等。
甘肃和内蒙交界的巨大沙漠戈壁,以前都曾经是湖泊的湖底。汉朝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巨大古湖,明清时期这里仍可荡舟赏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有鸭塘柳林。
这个曾经堪称塞上江南的民勤绿洲,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上下游无节度用水,渐失丰饶。据《民勤文史资料》记载,从康熙年起,民勤人开始向新疆等地迁移。光绪九年,全县人口为人,到民国六年,全县人口减少了人。年,县域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
“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这句话就是从那时开始传开的。意思是,民勤条件太艰苦,本地人都纷纷外出谋生,而外地人又都不愿来。
这句话里,满是民勤人的辛酸。
年,民勤籍县外人口大约有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民勤周围的县市和新疆、内蒙古。
民勤人大规模离开故土,从道光年间就开始了。民国18年、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年左右、-年、年、年、-年,都发生过比较集中的移民潮。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拥有24万人的民勤大约有16万人离开了家乡。
根据当地政府的资料,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如果没有移民,民勤县现在的人口应该为48万,而实际上今日的民勤只有26万人。
中国人,都不想背井离乡,但民勤人不走不行,不走就是等死。“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流离失所奔天涯”。成千上万的民勤人,骑着骆驼,拖儿带女,一步三回头,北上内蒙,西去新疆。
不愿走的人家,有的被迫把子女中的女孩廉价卖人,以图将来寻个好人家,过上好日子。有的女孩几十年后才与家人重逢,彼此抱头痛哭,诉说别离情。
02
留下来的人,过得很苦。不但吃水是大问题,而且经常刮沙尘暴。
年-年间,民勤年沙尘暴出现天数为35天左右,居全国之首。民勤,也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四大策源地之一。
年4月24日,民勤遭遇特强沙尘暴。“上观新闻”描述当天的情景:“天边的黑线变成遮天蔽日的黑墙,广告牌、护栏被吹飞,温室大棚被吹倒;种下不久的作物全被吹上天,没来得及赶进室内的牲畜更是必死无疑;伸手难见五指,少许的亮光不知是灯光还是火光。在民勤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为0米。“
据甘肃省民政厅事后统计,武威等6市超过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逾9.37亿元。
民勤人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
民勤的最大问题是缺水,只要有了水,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什么庄稼都能生长。年,民勤县年均降水只有多毫米,而蒸发量高达多毫米。
民勤的母亲河是石羊河。这条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冰川的无畏河流,没有汇入黄河,而是一路向北,选择奔向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滋养了那里的民勤绿洲之后,消失在茫茫戈壁中。
石羊河,全长公里,主要水源是祁连山地区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伟大的河流,民勤才能在两大沙漠的夹击下,依然能够维持一片绿洲。
每年流入民勤的石羊河水,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5.43亿立方米,六十年代减为4.40亿立方米,七十年代减为3.22亿立方米,到八十年代成了2.28亿立方米,九十年代不足1.5亿立方米,到年只剩0.61亿立方米。
河水锐减,民勤人民不得不向地下打井取水。民勤全县曾经打了多眼深水井,供农作物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是过度的打井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六十年代民勤的地下水位为1—2米,到了九十年代已到了30米以下。
因为地下水位下降,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民勤宝贵的沙漠植被大量死去,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的范围,不断扩大。
20年前,中青报记者任彦宾等人前往民勤采访,路上遇到了赶着驴车前来买水的农民李大仁。听说他五年没洗过澡,记者觉得不可思议。回京后,记者把见闻写在文章里,一时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