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脆弱的沙漠小镇,小镇教师为治沙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2/116019.html

旅游去过中国大西北,看过西北治沙“桥头堡”民勤县人们的艰苦生活。

民勤县东湖镇,是这个桥头堡上最脆弱的部分,它位于日渐干涸得石羊河下游,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东西“夹击”,沙尘暴肆虐让当地人倍感烦恼,当地一名叫做柴尔红的教师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决定治沙。

孤身走遍河西走廊,探寻沙漠病因

据柴尔红回忆,家乡是个少雨的地方,一年下雨的次数一直手就能数清楚,连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因为沉淀时间太久而又苦又咸,既不能用来食用,也不能用来灌溉作物,小时候,柴尔红经常和大人一起坐着几小时的驴车到十几公里外去买水,买来的那些水被东湖镇的人们叫做“甜水”,“甜水”一般只用来灌溉和饮用,大家可舍不得用它来洗脸洗衣。

童年经历过的事情让柴尔红对水异常珍惜,今天的他已经搬进了民勤县城居住,但是每当听到抽水马桶冲水的声音时,他总是不经意地露出心疼的表情。

小时候柴尔红就听老人们说,以前在民勤县有个叫青土湖的湖泊,是当时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湖泊寿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由于气候恶劣和当地人的保护不当,青土湖的面积逐年减小,冰岛最后彻底干涸。青土湖干涸之后,漫漫黄沙只用了40年的时间就吞没了当时的沙漠边村志云村,而后继续蔓延,直逼东湖镇。所以对于柴尔红来说,青土湖只是个传说,但从他生下来开始,沙漠就一直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柴尔红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家乡做老师,工作的同时他还努力专研环境和地理知识,每到暑假时间,他就自己背上行囊,顺着河西走廊往西北走,勘察沙漠中的环境,寻求治理沙漠的办法,之后的十几年,他用双脚走过了武威、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地,足迹遍布了整个河西走廊。

由于对沙漠的研究太过于专心,柴尔红经常在沙漠腹地不知不觉就逮到了傍晚,如果实在太晚,太久会搭起帐篷,直接在沙漠中过夜,柴尔红说:“在沙漠中过夜,让他听到了沙漠的心跳声。”

不断研究,决定亲自对沙漠“动手”

十几年对沙漠的探索,让柴尔红明白了,其实民勤只是河西走廊生态现状的一个缩影,气候干旱、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这些都是沙漠在蔓延的预兆。搬到民勤居住后,柴尔红担任起民勤六中地理老师的植物,这其间他还继续加深对沙漠的研究,他发现,自己的家乡东湖甚至于整个民勤这么多年一直治理不好沙漠其实是因为治沙模式的问题,当时的治沙模式只是将中国东部的水利开发模式整个硬搬到了西北,对于当地来说并不合适,就比如当时在西北修建的红崖山水库,在柴尔红心里就是不看好的,他认为民勤本为沙地,无洪涝灾害,灌溉则可以靠疏浚河渠解决。

再之后十多年,柴尔红此处奔走,他还加入了自然之友协会、拯救民勤协会,向大家普及自己对于沙漠的认识。无奈囿于影响力,效果并不显著。但他不甘心,想着求别人做不如自己动手,从年开始,柴尔红就开始做试验,搞起了沙漠寒旱区绿色生态家园。生态家园由沼气池、温棚、保温隔热层、防寒走廊、生活工作空间、水循环系统等构成,充分考虑了阳光角度、季节变化、沙暴频发等因素。很便宜的,每平米只花了40块,总共不到两千块。柴尔红自豪地说。

民勤的冬天很冷,如果靠烧煤取暖的话,每年一户人家可以用掉两吨煤炭,大概值三千元,而柴尔红创造的生态家园冬暖夏凉,完全可以取代煤炭,省下一大笔钱。另外生态家园还可以当温室使用,柴尔红在生态家园中种植水果蔬菜,在他的细心照料下,这些果蔬都比其他农户的要大一些。

柴尔红说过:不管这些事我会活得轻松些,可管了以后就染上了,再也戒不掉。我想总得有人来做吧,民勤是我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忍心看着它被黄沙吞没。

柴尔红这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一个人的治沙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8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