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武威市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成效新闻发布会。武威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武威市委副书记赵立新,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青山,武威市水务局局长邵新革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刘伯荣
主持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刘伯荣
发言人
武威市委副书记赵立新
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青山
武威市水务局局长邵新革
武威市委副书记赵立新
武威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简要介绍: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常住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42.31%,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5个民族。武威市区位优势明显,农业生产区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有祁连山冰川雪水供给,水、土壤、大气污染少,农田作业运输便利,物产丰富,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非常适合发展日光温室蔬菜、肉蛋奶以及经济林等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强调“甘肃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为武威市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为导向,以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立足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打破行政区域,提出了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三大特色产业带”和“八大产业”初具规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高站位谋划布局,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利用农业资源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把准产业发展大势,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全产业链的战略思维科学系统谋划,充分发挥天蓝、地净、空气好、土壤污染少的优势,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建设南部山区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发挥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水肥条件良好,田间作业运输便利等优势,打造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利用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资源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形成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武威市三县一区均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年,全市特色作物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藜麦种植面积达到6.48万亩,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以上,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食用菌产量达到5.5万吨,今年可突破6.5万吨,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禽饲养量.19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55万吨、2万吨和8.39万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外调猪肉吨、牛肉吨、羊肉吨,日均外运蔬菜多吨,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高起点打造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延伸。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加快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建成了一批从原料基地到终端产品的绿色产业链、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3万亩。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个,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万平方米。天祝县金强川10万亩绿色高原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天祝白牦牛生产基地、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万只种羊繁育基地等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及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甘肃供销黄花滩冷链物流产业园、昊天农产品市场等流通主体相继建成落地,凉州区国家级、民勤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升胡萝卜水果种植基地、古浪黄花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民勤县八大特色产业园、天祝县藜麦科技扶贫产业园等一批现代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5家。以中天、凯伟为主的肉羊,以顶乐、康美为主的肉牛,以伊利、优然为主的奶牛,以牧原为主的生猪,以德青源为主的禽蛋,以海升、嘉禾佳为主的蔬菜,以达利、正阳为主的马铃薯,以蓉宝为主的中药材,以天禾、众兴、臣祥为主的食用菌,以纯洁高原为主的藜麦,以田园牧歌为主的草产业等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建成黄羊河集团食品公司、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甘肃金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民勤县朱雀现代农业物流园等家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冷藏能力达到58.67万吨。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家,建成国家级示范社25家、省级示范社家,市级示范社家,“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全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带动农户2.78万户,户均年分红多元。
三是高标准管控全程,产品品质有效提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高标准全程管控,有力地确保了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60项、有机食品标准2项、绿色食品标准20项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形成了覆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的地方标准体系。凉州区、民勤县相继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武威普康养殖有限公司入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万只种羊繁育基地被命名为全省优质种羊繁育示范基地,民勤腾盛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六道沟生产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累积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个、有机农产品26个、地理标志产品18个。全力打造优质品牌,武威市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民勤县被命名为“肉羊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天祝县被命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打造“民清源”“天祝原生”“原味古浪”“醉美凉州、地道农产”等区域公共品牌,天祝白牦牛、民勤蜜瓜、天祝藜麦、民勤肉羊等产品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腾盛港蔬、圣雪臣祥、一年一穗等12个品种入选“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个农产品入选甘肃省扶贫产品目录。武威市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肉类、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是高质量创建平台,产品销售势头良好。高质量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等各类市场个。完善商品配送体系,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个、商品配送中心14个、商贸中心4个,覆盖全市%的乡镇和85%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紧抓“互联网+”政策机遇,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培训电商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建成4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78个乡镇服务站、个村级服务点;培育梭梭农庄、善乙农品、淘村长等电商企业家,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2多家,圆通、申通、中通等17家快递企业入驻武威,引进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我爱我县、供销通等10家电商平台。年全市实现各类特色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9.05亿元。
实践证明,武威市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特色”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生态环境挑战,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抓良种、抓规模、抓加工、抓品牌、抓市场、抓循环,加快“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推动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种出好产品、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为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是打造规模化种养基地。进一步优化“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培育“八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深入推进民勤万亩优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西北黄金奶源重要基地、天祝白牦牛生产基地等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带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以建设凉州区、天祝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有效推进凉州区国家级、民勤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古浪、天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格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种养业,建设经营产业基地。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信息物流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
二是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借助省级“甘味”知名品牌创建,围绕“八大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市场知誉度和占有率。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建设,整合提升已有优势品牌知誉度,持续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构建市、县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武威知名农产品品牌体系,全市每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增幅达到8%。健全完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国家和武威地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及出口农产品技术规范,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全程标准化。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强化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三是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培育壮大肉羊、肉牛、奶牛、生猪、禽蛋、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藜麦等龙头加工企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突出食用菌、果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引进落地一批知名度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推进龙头企业与产业高位“嫁接”。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
四是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便民市场建设,建立从产地到终端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加强“菜果菌薯药”等预冷集配中心、“牛羊鸡猪”等低温加工仓储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企业,打通主产区“神经末梢”,实现特色农产品“错季销售”“错峰销售”。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高标准出口农业基地,开拓国外市场。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推介会,加强和拓展与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渠道,破解生鲜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加大新品种的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力度,加快农作物、畜禽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全面推广工厂化育苗、组培育苗技术,提高新品种繁育推广和优质种苗供应能力,提升特色作物种子种苗优良化率。加大畜禽良种化繁育体系建设,做优做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浙江长兴永盛牧业公司民勤湖羊育种基地、武威普康养殖有限公司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古浪县黄花滩省级优质种羊繁育基地、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凉州区白猪育种场等优质畜禽繁育基地,加大畜禽品种杂交改良力度,建立完善畜禽种业创新、创造、创业新平台,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牛羊鸡猪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
六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突出绿色、生态、优质产业定位,加快推广沿山特色种植+生态畜牧业、沿川绿洲治理+产业开发、沿沙戈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循环模式,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减量化行动,全面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病虫草害绿色综防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推动畜禽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加快粮改饲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扎实开展农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加强尾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七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强产学研政结合,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为依托,积极联合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瞄准设施农牧业、经济林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重大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国内或西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良种培育、新型肥药、加工贮存、疫病防控、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
记者提问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武威市水资源严重短缺,请您谈谈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节水优先”深刻内涵,并贯彻落实到节约用水工作中的?
武威市水务局局长邵新革
邵新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并把节水放在治水、管水的首要位置,为新时代做好节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工作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成为全民的行动,为解决复杂水问题提供了根本出路。
武威水资源严重短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14.94亿立方米,人均不足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耕地亩均仅为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9。可以说,武威有水便是绿洲,无水就是沙漠。武威发展的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节水是永恒主题、也是必然选择。武威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年全市用水总量14.47亿立方米,较红线指标少0.9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4.67亿立方米,较年减少0万立方米,年全年新增节水量万立方米。
一是高位谋划推动节水。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节水优先”方针深刻内涵,率先印发《关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意见》,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水价改革和水管体制改革、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六大节水行动,修订行业用水定额,编制节水规划,制定节水条例,规范节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动员大会、推进会、专题约谈会,县区党委政府主动扛起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主体责任,水务、发改、农业农村、住建、工信等20多个部门履职尽责,齐抓共管,推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深化改革促进节水。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将水价改革和基层水管体制改革作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突破口和“牛鼻子”,用改革和市场“两只手”推进节水。市政府出台了《武威市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县区制定了各类水价调整政策,农业灌溉地表水价由0.元—0.元调整到了0.21元—0.27元,特别是地下水价由全市平均0.05元调整到了0.09元—0.元。推行分类水价、探索季节水价、完善分档水价,初步形成了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的合理水价体系。制定出台了基层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和基层水管单位绩效考核、水费收缴使用管理等办法,完成34个基层水管单位职能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方案核定,建立了由财政统一监管的水费收缴专户,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等水利事业费实行预算绩效管理,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了“节水优先”与“吃饭优先”的矛盾,增强了节水内生动力。
三是突出重点抓好节水。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制定出台农业、工业、城镇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农业节水突出提质增效,紧紧围绕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年全市种植作物粮经饲比例调整到了39:41:20,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万亩。工业节水突出减排治污,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青岛啤酒、甘肃赫原、亿利洁能、达华、海纳等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实施生产工艺改造,推进废水重复循环利用,组织97户年取水量立方米以上重点用水企业建立节水管理岗位责任制,遴选年取水量15万立方米以上重点用水企业申报“水效领跑者”,树立行业标杆。城镇节水突出减漏降损,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年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6.8公里,今年计划改造22.5公里,机关企事业单位换装高效节水器具套。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今年凉州城区26个节水型单位、居民小区创建已通过省住建厅核准。
四是强化约束管理节水。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逐级逐年制定水资源配置及用水总量控制方案,建立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五级水权指标体系,严格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强化水资源监督管理和水行政执法,近两年关闭无证机井和自备水源井眼。加强再生水利用,年全市利用再生水万立方米,利用率达到36.3%,较年提高6.3个百分点。年计划利用再生水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46%。
五是宣传教育公众节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全社会用水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节水意识逐步提升,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纵深推进水价和基层水管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落实六大节水行动任务,促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努力把武威创建为国家节水行动示范市。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通过赵书记对武威市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介绍,我们看到武威乡村产业发展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武威市农业产业发展中现在还存在哪些不足?打算采取哪些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青山
杨青山: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武威市把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创新性发展、结构性改革,全产业链谋划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存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开发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主体不强、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等一些短板弱项,需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下一步,武威市将持之以恒地把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以“八大产业”发展为主导、培育新业态作为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瞄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深挖“寒旱”特质优势,在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上求突破。充分利用武威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在突出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品牌,真正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上好价钱,推动农业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效转变。
二是积极拓展产业业态,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上求突破。突出绿色、生态、优质的产业定位,持续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深入推进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供给由低层次的初级产品向中间加工产品、市场终端产品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和科技信息业,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打造一批产业链长、创新链实、价值链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在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上求突破。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金融、财政、用地和税收政策支持,精准、定向、专项打造一批体量大后劲强、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推进各类龙头企业复产增产、做大做强。持续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上求突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推进以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治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加快农作物、畜禽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售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从产地到终端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在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上求突破。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提升行动,统筹抓好到户资金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保险承保到户、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培训等产业扶贫各项重点工作,引导大型加工流通、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合作,扩大消费扶贫力度,完善产业扶贫体系和带贫益贫机制,巩固提升产业脱贫成果。
六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认真开展农业技术巡回服务,抓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队伍,为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持。
来源:甘肃发布(ID:gansufabu)
END
原标题:《新闻发布会|武威市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