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自艰张凤萍零度往上
“总得为家乡做些什么,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成为生态难民。”韩杰荣是这样想的,拯救民勤绿洲,实则就是在拯救自己的家园。于是,一场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较量从国栋村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年秋,航拍四方墩志愿者生态林里的两年生梭梭树。
总策划
何兰生
监制
李炜
冯克
张凤云
文
刘自艰
张凤萍
编辑
刘自艰
美编
刘念
出品
农民日报社
“年,有专家观点称,按照当时沙漠化速度,民勤绿洲的地下水将在17年后枯竭,届时两大沙漠将合拢……”
网上一条条有关家乡绿洲消失、沙漠前进的新闻报道直击韩杰荣的内心。当时还在兰州大学读书的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打开电脑,申请域名,创建网页,然后在后台敲下了网站名——“拯救民勤”。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从民勤地形地貌沙盘上来看,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民勤绿洲就像一把楔子一样,镶嵌在两大沙漠之间,成为我国西北风沙线上的桥头堡。
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石羊河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加之民勤绿洲内部地下水过度开采,大量植被枯死,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民勤成为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韩杰荣的家乡在民勤县西渠镇东胜村,是青土湖西边的一个村庄,45岁的他至今仍记得20年前村子里“沙上墙、羊上房”的场景,房前屋后的白杨树消失不见,农田周边的防护林大量枯死,流沙正在以每年几米的速度吞噬绿洲腹地。
“总得为家乡做些什么,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成为生态难民。”韩杰荣是这样想的,拯救民勤绿洲,实则就是在拯救自己的家园。于是,一场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较量从国栋村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01
保卫家园,从种下第一棵梭梭开始
在民勤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下都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韩杰荣向记者解释,受到沙漠侵蚀、水源枯竭的威胁,当地部分地区生活条件困苦,所以不断有民勤人往外地迁移,却很少有外地人来民勤定居。他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上学,你就留在这沙窝窝里种地吧”。因此,通过读书逃离民勤是当地大多数年轻人的不二选择,韩杰荣就是其中一员。
出生在夹河镇国栋村的马俊河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国栋村紧挨着腾格里沙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的生活十分艰苦。年,19岁的马俊河也逃离了民勤,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外出务工。
马俊河感叹到,如果没有那次的“意外”,他现在应该还在从事医药销售的行业。
马俊河所说的那次“意外”是什么呢?与新闻媒体有关。出于对沙漠化的关切,年媒体将目光聚焦在内蒙古高原这片干旱内陆河区的灌溉绿洲上。中央电视台《无水的绿洲》节目的播出,以及其他预测民勤将消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新闻报道骇人听闻,将西北小城民勤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民勤的存亡,成为民勤人乃至全国人民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记得是年4月底,看到这个节目,当天晚上我就着手把网站搭了起来。”韩杰荣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很快就创办了拯救民勤网。网站初上线时相当简陋,点进去后赫然八个大字——“保卫家园,守土有责”,下面是留言板,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网页,访问量却很高。
随后,韩杰荣建立了QQ群,并多次回到民勤,拍摄几千张照片,一些热爱家乡的年轻人围绕着如何拯救家乡收集转载了2万多篇资料,试图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