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腾格里沙漠最西端

白癜风怎么诊断 http://m.39.net/news/a_5832166.html

民勤,位于我国西北甘肃省,据传苏武牧羊的北海就位于此。曾经,境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青土湖坐拥平方公里土地,与当今青海湖相媲美,《水经注》如此形容这里--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曾是多美的风景,然而,随着青土湖的干涸,这里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西边是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东边是腾格里沙漠,民勤就成了沙漠中待吞噬的小小绿洲,这里即将形成我国第二个大沙漠,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

马俊河就长在这里,风穿过屋前屋后的白杨树,红柳的声音成了童年最深刻的记忆,23岁在外的他也还觉得屋前屋后必然是种满了白杨的,那个风声,树荫还是记忆的模样,然而《南方周末》的一则报道直接摧毁了他的记忆,按照民勤沙漠化的速度,地下水在17年后枯竭,两大沙漠即将合拢,民勤将不复存在。风声,树荫突然远去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民勤要没了,他要无家可归了!恐惧涌上心头,他觉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他不能无家可归!

民勤要消失了,这不仅刺激着马俊河的心,也牵扯着千千万万身在他乡的游子,在兰州就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韩杰荣,利用自己的特长创立了“拯救民勤网”,网站进去就是八个动人心扉的大字--保卫家园,守土有责。一方面是热闹的访问量,大家纷纷留言,一方面,民勤的沙漠化进一步加剧了,年官方数据显示,全县沙漠化面积占到了94%,一年就有30个村的1.3万亩良田被淹没在流沙中,人类在这场斗争中手足无措。

“对人来讲,想走总是能走得掉,一代人走不了可以两代、三代人走,但走掉之后,这个地方又怎么办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这里的人不断往外走,留下的人还在苦苦挣扎。年,一场沙城暴带走了43人,其中学生33人,最小的仅6岁,房屋倒塌间,这个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上个世纪90年代,留下的人民为了多挣钱,将沙枣树砍下,种下了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黑瓜子,沙漠化更严重了,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斗争。国家发展了,人不断往外走了,人总是能走掉的,但地方怎么办呢,会像传说中的黑河渐渐消失在人的记忆中,也可能以第二大沙漠的样子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17年之后民勤绿洲会不会真消失,那是老天的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年轻人,如果尝试做点事可以让自己将来不后悔,那就去做好了。”

年,马俊河,韩杰荣两人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组织,政府也率先带领人民治沙,发展节水农业。治沙最常见的是种梭梭,年,在支付宝种树还没火起来的年份,两人就这样开始了种梭梭之路,马俊河这样形容当年的打工状态,“偶尔回乡客串一下‘种梭梭’,也非常合适。”

年,马俊河带着20名志愿者来到民勤,她们来自距离民勤70到公里不等的武威,兰州,这一年,他们完成了20亩地的栽种,约一万棵梭梭被种下。种梭梭这项公益行动推理着他们离家乡越来越近。年,马俊河辞职回到家乡,全职投入治沙。

“只有让本地人的生活好起来,才能留下民勤绿洲。”

得幸于热心的志愿者,国内外学者的帮助,两人开始了治沙的新道路,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双赢之道。

年,“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马俊河开始探索素有“沙漠人参”肉苁蓉的种植,而沙漠土特产如沙枣,枸杞,甜瓜等也在网络上推广开来。年,马俊河团队在甘肃省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下带动下注册了“梭梭农庄”,开发了16种特色农产品,其中就有他们开发的密瓜品牌“沙瓜先生“。年,疫情影响,瓜果滞销,马俊河开始了直播带货,变身”种梭梭的马哥“,只为一起工作的农民过的更好点。

治沙十多年,他最大心得是:“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只有经济反哺人民,人民才能留下绿洲,这是愿望,也是底气!

村子开始种梭梭了,村民也能找到养家糊口的新法子了,年到现在,20多万亩地种下了梭梭,这里被打造成拦截沙漠会合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如此,这里还是太大了,大到按照现在的绿化速度,马俊河的这辈子,下一代人都还要在这里继续和风沙斗智斗勇,毕竟这里是关系到河西走廊的重要关口,更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人生在世,尚有归处。

生态林里有块高大的石碑,上书“腾格里沙漠最西端”。沙漠退化,民勤永在!

后注:年,民勤县夹河镇黄案滩关闭的机井自流成泉,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年,民勤政府完成红崖山水库至青土湖连通生态输水工程,全县生态用水量达到1.48亿方、增长8%,青土湖水域面积保持在26平方公里。蔡旗断面过水总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年以来最高。

数据引自《除了蚂蚁森林,你还知道哪个种树的马哥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6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