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10日电题:新疆迷糊戏第五代传人:狄氏传唱二百年创新发展话时代
作者史玉江张琳琳
新疆迷糊戏第五代传人狄光照,从坊间“走”到舞台,用了近40年;而近年间,传承八代的狄氏迷糊戏已发展成新疆别具风格的戏曲剧种。
“张连听罢王妈劝,句句在理是箴言,全都怪我爱耍钱,日子过得实艰难,思想起来悔从前,叫人背后骂祖先……”一段《张连卖布》,狄光照哀婉高亢、悲亢动情的弹唱,让不懂戏的听者也随之动容。
迷糊又称“眉户”“清曲”,原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后进入新疆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新湖、奇台垦区及呼图壁县等地。近年来,已发展成新疆人喜爱的戏曲剧种。
中秋节前夕,在新疆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狄光照的家中,只见这位身板硬朗、面颊黝黑的60余岁老人手持三弦,拉开幅度,扯着嗓子,唱将起来。
一曲唱罢,与记者初次交谈,张嘴就是一串一串的乡间俚语。表情丰富的狄光照言语诙谐幽默,逗得身边人哈哈大笑。
“了解迷糊戏,还得从我们先人说起。”面对记者的提问,狄光照呷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说。
狄氏族谱记载,清道光8年(年),狄家先祖从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穿过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大半年后到呼图壁河下游,选了一片“梦幻般美丽的地方”,白日垦殖筑家,夜晚唱戏。“人困时躺在土炕上思乡惆怅,难以入眠,喊上几嗓子就迷糊了。”狄光照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所以大都是家族内部传承。从狄发富兄弟徒步进疆,家谱序列为:河、发、有、生、春、光、明、宝八代传人。
迷糊戏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请我父亲狄春辉去演唱。”狄光照说,他听着父亲的戏长大,10岁随父学艺,至今曲不离口,弦不离手。
“我学会了改词,怎么唱让观众爱听,17岁时已是芳草湖迷糊戏班的台柱子。”狄光照称,“在不断地弹唱过程中,我还加了新元素,比如新疆民族音乐。”
从过往排解乡愁、自娱自乐的坊间弹唱小调,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创新,逐渐形成了如今新疆兵团迷糊戏独具的特点。其唱腔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演唱时以三弦、二胡、笛子、梆子、碰铃、竹板等乐器伴奏。迷糊戏也因此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年来,迷糊戏成当地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迷糊戏剧团的壮大,许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在芳草湖农场,狄氏一族有上千人,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段。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那浸透着几辈人心血的迷糊戏,在他的痴迷里得以传承。
如今,每逢重要节日,当地都会组织剧团成员在社区文化活动室排练,每个成员集思广益,推敲唱词,用民众更易接受的形式,通过迷糊戏展现当代人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