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3月23日电(记者冯志军)从沿袭了数百年的土炮防雹,到60余年来地面利用火箭、高炮,空中利用飞机增雨等手段,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甘肃“空地一体”持续向天“索水”。仅年,该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水量约5.5亿吨,折合经济效益约11亿元(人民币,下同)。
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作为西北区域人影作业指挥中心所在地,甘肃是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人影作业最早的省份之一。追溯历史,多年前该省民间就有使用土炮防雹的传统,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李宝梓23日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经过60余年的发展,甘肃人影在抗旱增雨防雹、森林防(灭)火、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常态化与西北其他省区开展“联合作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据统计,年甘肃飞机人工作业累计覆盖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增水量约4亿吨。地面人影作业面积6.8万平方公里,增水量约1.5亿吨;防雹保护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折合经济效益约4亿元。
人工增雨作业在生态修复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卫星监测发现,在多年雪线持续上升的“冰源水库”祁连山东段,每年冬季积雪面积近十年来持续扩大,植被覆盖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接近国际重度缺水界限的武威市民勤县石羊河流域,多年来政府不断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人影作业规模,通过监测看到该流域生态状况逐年趋好,其尾闾青土湖在干涸半个多世纪后重现生机,已形成28平方公里的水域。
据了解,年甘肃将建成覆盖祁连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一批高科技手段将密集投用。目前,大型无人机改装,机载大气探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综合保障系统等四大系统定型,并研发机载仪器、通信设备、指挥系统设备选型及应用软件系统。
“未来利用无人机增雨将是空中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其作业成本低,也更加安全。”李宝梓说,根据多年监测评估,人影作业所使用的催化剂用量少,影响范围大,作业后降水中催化剂浓度远低于国际和国内环境质量标准,对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不造成影响。
“人影作业效果的评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李宝梓表示,目前人影作业仍面临着对云和降水过程观测新认知、科技手段待提高、作业手段待丰富、操作环节待精细等挑战和考验,这是未来需要重点攻关的环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