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民勤二中读书记
□马彩霞
年秋,我升入民勤二中读初中。
东湖镇上有两所中学,一所是距镇中心十字路口不足百米的东镇中学,一所就是位于镇南的民勤二中。二中坐北朝南,大门两侧是菜园,中间是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两边的白杨树高大挺拔。学校背靠中岔渠,大门直通操场。
上世纪80年代,做为县办中学的民勤二中,无疑是湖区四个乡镇家长和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尤其是那些刚上二中的孩子,仿佛一下子成了命运的宠儿,身着时兴的黄的确良上衣,四个兜,脸上满满的傲娇之情。走到大街上,如果见到了在东中上学的小学同学,小胸膛马上挺得高高的,说话时嗓门儿也分外高了几分。
那一年,校园里悄然流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歌,这有赖于电视剧《霍元甲》的热播。镇上有黑白电视的只有邮电局和乡政府等几家单位,学生很难进去。得罪一帮愣头青的后果很严重,不知是哪个家伙带的头,我们班的男生在劳动课上砌围墙的时候,“顺带”用土块把邮电局的大门砌上了。下了晚自习,男同学几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向位于学校西南边东镇农机站和位于学校东北边市场里面的两个录像厅。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奋力挤出一隅之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畅享视觉盛宴。
不过几天,《万里长城永不倒》就以燎原之势,迅速火遍整个校园,连女同学也在课间放开喉咙唱了起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又过几日,每当上课铃响起,无论高中部还是初中部,文娱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起歌:“昏睡百年……”老师们端着粉笔盒,表情肃穆,等亢奋威武的歌声“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落下尾音方才大步踏入教室。
我是走读生,陪我上晚自习的是我家那只名叫花花的大黑狗,通体黑色,因右眼皮下有一圈白色的毛而得名。花花每晚跟着我上学,风雨无阻。它从不跟我进校园,静静地卧在校门前的树沟里等着我。下了晚自己,我走出大门,花花箭一般地冲出来,咬住我的裤腿撒欢,使劲儿地摇着尾巴。我摸摸它的脑袋,说一声“回家”,然后一起从中岔渠岸上步行回家。沙枣花开的日子,中岔渠上一路飘香,那种香,沁入肺腑中,渗透到血液与骨髓中。
夏夜,天不是太黑,中岔渠里的柳条舒展着腰枝,摇曳生姿,茂盛浓密。有蛙声与蛐蛐声做伴,有萤火虫在眼前飞过,有蚊子执着地跟着,发出很不耐烦的“嗡嗡”声,偶尔还会传来夜间浇水的人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高高低低的庄稼影影绰绰,所有的景象都让我感到亲切,包括蚊子。它们帮我驱散了孤单与恐惧。
后来我看了许多小说与影视作品,看到主人公总是把狗狗当作倾诉对象,常跟狗狗说些什么。在我的印象中,我没有跟讲花花讲过一句学校里发生的事,高兴或悲伤的,在一只狗面前,我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我急急火火地赶回家去,常常是为了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看《霍元甲》连环画或者从同学手中辗转借来的诸如《射雕英雄传》等小说。
冬天的夜晚就是另外一种情景。天黑得早,十点多钟下了晚自习。没有月亮的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渠岸边的居民点上,有些人家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风干冷干冷的。很多人习惯于用北风呼啸来形容冬的寒冷和风的凛冽,其实,风是个不折不扣的演奏家,它会发出许多种不同的声音,有时如同小孩在哭,有时如同狼在嚎叫,有时如同挥舞某种金属利器发出的声音……风裹挟着尘土、沙子、田地里没有收拾干净的枯枝败叶等,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仿佛要把人的脸皮揭掉,天门盖(脑门)更是生疼。背风的时候,风追着人跑,不小心就栽倒了;迎风的时候,风吹得人直不起腰,睁不开眼睛,得大口地吸气,甚至需要停下来揉干净眼里的沙子,才能重新迈开步子。
漆黑、高冷、深邃、广袤的夜空,是那样遥不可及,银河清晰可见,每一颗星星都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又仿佛孩子调皮地眨着眼睛。常常有流星划过,巨大的尾巴仿佛将夜空刺破,擦出耀眼奇异的光芒,然后一点一点地融化到夜空中;更多的流星转瞬即逝,姿态轻盈而又极其美丽。
每天下晚自己后,我站在二中的操场中间,先找见北斗七星,然后朝南,回家。急迫而无处不在的不安、钻到骨子里的冰冷……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我越走越快,后来差不多小跑起来。三里多的路程,等到家的时候,棉衣后背早已经湿透了。
有月亮的晚上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安全感。清冷的月光洒在地面上,白光光的。渠岸边的庄稼地上稀稀落落地立着几根玉米杆或向日葵杆,在风中悉悉索索打着寒战,地上的坑坑洼洼清晰可见。随着月亮的盈亏圆缺,我的影子也在变化,长短不同,方位不同,影子在右、影子在后,花花在我身后呼哧呼哧喘气。
晚自习时间常常停电,同学们皆备有蜡烛,关系好的同桌,蜡烛一般点在桌子中间的位置,关系疏远或正在闹小别扭的同桌,蜡烛点在靠边的位置。停电的时候,同学们会借机呱喊一声“停电了!”来电了则声音更为夸张:“来电了!”并一口气吹灭蜡烛。
除了生活委员每天吆喝报饭外,晚自习时间教室里特别安静。平静之下也常有暗流涌动,同学们对学校里几位刚毕业的青年男女老师的个人问题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