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政协办公厅紧密结合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在高质量完成主题教育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学习方式,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交流、征文等形式,在离退休干部中扎实开展“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调研。重点组织省级老同志从祖国发展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角度深情讴歌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从本期始,本报在“奋斗70年昂首向未来”栏目刊登部分省级老同志的文章和发言内容,展示广大离退休干部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革命情怀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行动自觉。
大兴水利工程造福子孙后代
邵克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始终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战场。从“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在甘肃的16项,到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倾斜在我省建设的一大批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变了甘肃的面貌,使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由于甘肃地处祖国内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是基本省情,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到mm,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3%;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为全国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立方米,约为全国的1/4。特殊的省情和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决定了水利工程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的特殊地位。历届省委、省政府均把解决“水”的问题摆在头等位置,“思水、盼水、找水、调水”是研究最多的问题,国家和省上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也毫无疑义把水利建设摆在重要地位。
综观甘肃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建设项目,最能体现甘肃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最能体现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为民谋利、大干实事的,最能体现国家对甘肃投资倾斜重点扶持的,当属在我省已建成的大型骨干调水工程,流域治理工程和遍布城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解决干旱缺水,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生活生产基本条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程是甘肃人民永载史册的治水壮举,是矗立在甘肃大地上的一座座丰碑。
一、立足高扬程提水,使景泰川亘古荒滩变成了米粮川,并缓解了民勤盆地缺水问题。
景泰县是黄河流经的地方,但由于水低田高,无法灌溉,当地老百姓深受干旱贫穷之苦。曾有歌谣“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走。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即为真实写照。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兴建的国内第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大型电力灌溉工程,当时被国内水利界誉为“中华之最”。一期设泵站13座,扬程米,灌溉面积30万亩。二期工程于年开工,年11月竣工验收,扬程米,灌溉面积50万亩。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共有输水管道条,累计公里,使黄河水经过泵站、明渠、暗渠、管道爬上几百米高的山坡,再依靠自流到达千家万户,解决了景泰、古浪等六个贫困县的20万移民,使千古荒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同时,灌溉农田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了一片,形成了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阻止沙漠南侵,保护了生态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电一期上马时,正值“文革”动乱,甘肃财政十分困难,能下决心上此项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远见和勇气。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李培福担任工程总指挥,他一心为群众,带领职工大干苦干,事迹感天动地,至今为人传颂。
景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在灌溉间隙尚有富余容量,为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的作用,缓解民勤水资源紧张局面,又实施了民勤调水工程,将黄河水扬程再提高米,利用现有干渠和新建渠道及部分河道,将黄河水送到公里外的民勤红崖山水库。年调水量可达万立方米,加大流量可到万立方米以上,年开始输水,给民勤盆地增加了输水量,扼制了民勤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
二、立足跨省域调水,实现了扩大灌溉面积和生态移民的目的,并为兰州新区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引大工程是将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公里,引到干旱缺水的秦王川盆地的一项规模宏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工程于年开工,年因资金困难缓建,年经国家同意申请世界银行贷款1.23亿美元,同年全面开工建设。年总干渠建成通水,年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设计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36立方米/秒,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总投资28亿元。
该工程跨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穿越崇山峻岭,工程艰巨,施工条件复杂,战线长,跨度大。总干渠和抽水分干渠长度.7公里;有隧洞77座,总长度公里,其中著名的盘道岭隧洞长15.72公里,在当时属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有渡槽29座,最长的庄浪河渡槽米,最大净空高度43米,横跨庄浪河、兰新铁路、国道,设计新颖,雄伟壮观,宛如一条彩虹横空出世;沿线建筑物多达多座。
引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创造了甘肃基本建设史上许多奇迹。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第一个引进外资项目,并被世界银行树立为贷款援建项目样板工程。工程主体项目全部实行国际国内公开招标建设,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建筑商,如日本的熊谷组、意大利的CMC公司等中标承建了一些控制性工程。引进了当时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曾获国家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冲破了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项目建设方式,实现了项目合同管理与国际接轨。项目建成后,写入当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转二版)
(接一版)
该项目建成后,使灌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善,发展灌溉面积73万亩,安置移民5.6万人,为兰州、白银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展示了甘肃人民改造山河、造福后代的伟大业绩,以及战天斗地的伟大气魄和豪迈胸怀。
引大工程给秦王川调来的水资源为后来的兰州新区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当年论证兰州新经济区选址时,秦王川一带除了土地充足,位居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节点等条件外,水源有保证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引大工程的水资源,也就没有兰州新区的建设。引大工程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对水资源的配置需求,调整了工程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走上了“积极培育用水市场、发挥工程综合功能、优化配置水资源、追求工程效益最大化”的新路子。
三、立足远距离引水,解决了甘肃中部多万人的吃水问题,圆了甘肃人民的“引洮梦”。
甘肃中部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缺乏,当地老百姓只能依靠有限的窖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对水的渴望,成为这一代人们的世代梦想。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开始建设引洮工程,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工程干了三年后下马,以失败告终。年,省委、省政府把引洮工程列为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启动。年西部大开发高潮兴起,省委、省政府抓住时机,将引洮工程列为我省的标志性工程,推到了西部大开发的第一线。在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并精心指导下,我省对引洮工程的工程定位、建设规模、建设思路、运行机制等作了数次调整,使之与国家新上水利工程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历经坎坷,反复修改,最终获得国家批准,并给了较高的补助标准。年11月九甸峡水利枢纽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年全线建成通水运行,圆了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包括骨干和配套工程,总投资89.28亿元。年调水量2.19亿立方米,解决了定西、兰州、白银3市6县(区)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原设计万人,在施工过程中,扩大受益区范围达到万),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
引洮工程建设规模浩大,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周期长,技术标准要求高,仅总干渠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布置隧洞15座,93公里,占全长的84%,其中有四个洞长度超过1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施工单位克服了许多前所未遇到过的困难,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目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配套建设任务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二期工程已于年10月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设计调水量3.13亿立方米,受益区包括定西、白银、天水、平凉4市的8个县(区),受益人口万人,发展灌溉面积29.2万亩。主体工程概算总投资73.47亿元。截至年6月,已完成工程投资48.14亿元,实现了工期过半、任务过半,预计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并发挥阶段性效益,年可全面建成。
引洮工程是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调水工程,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受益面之广,十分罕见。待二期工程完工后,将连同一期工程共解决甘肃中部地区近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使他们彻底摆脱干旱缺水的束缚,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立足生态平衡,对内陆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近期治理目标。
我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尤其是农业生产挤占生态用水问题严重,一度引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方面的水事矛盾迅速增加。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相继实施了以灌区续建配套与挖潜改造、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权制度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流域治理工作。
黑河流域,按照国务院年批准的近期治理规划开始实施,总投资23.6亿元,其中我省17亿元。张掖市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大规模地开展了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种植业结构调整、节水工程建设,并且以水权制度为核心,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到年,规划确定的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年节水2.55亿立方米的治理目标。自年以来,累计向下游输水亿立方米,内蒙古东居延海自年以来连续十多年不干涸,最大水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下游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石羊河流域,在治理前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严重挤压生态用水,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流域生态与环境急剧恶化。下游民勤盆地现状绿地面积平方公里,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平方公里,其北部湖区已濒临干涸,“罗布泊”景象已经显现。
年12月,国家批复了《石羊河流域重点规划》,要求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线,以全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建设,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抢救民勤,修复中游,保护上游,并对治理目标分年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工程总投资47.49亿元,国家承担90%,其中年—年投资31.04亿元,1年—年投资16.45亿元。规划实施以来,到年,近期的多项治理目标,包括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武威市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灌区“关井压田”任务、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农民减地减水不减产的要求等已如期完成。特别可喜的是,干涸51年之久的民勤青土湖形成3—2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湖区周边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形成多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部分远期治理目标提前实现。
以上所述的几项工程,都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骨干工程,还有诸如疏勒河流域治理项目、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靖远双永供水工程、引黄济临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等,这些项目都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许多项目已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甘肃大地上,展示着共和国成立70年来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甘肃人民热爱自己家园、重新打造山河的伟大壮举。(作者系十届省政协副主席)
来源: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