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通讯员甘曜毓
“朝为庄园夕沙压,不知何处是我家。男人逃荒走口岸,女人在家咽菜糠。”这首歌谣,曾经是历史上民勤县恶劣生态环境的写照。《民勤县志》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前,民勤县有26万亩农田受到风沙危害,60多个村庄被沙压,每年约2.3万人迁徙他乡。
困则思变。民勤县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近年来,民勤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积极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发展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守住“生态美”,换来“产业兴”,实现“百姓富”。
如今的民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推进生态建设
红崖山水库始建于年,是民勤县唯一地表水调蓄工程。
“石羊河上游来水和外流域调水逐年增加,但民勤的‘心脏’红崖山水库调蓄能力严重不足,很大程度影响了水库运行安全和红崖山灌区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赵兴彦说。
年4月,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年7月竣工验收。如今,红崖山水库库容达到1.48亿立方米,从黄河、石羊河等流域引来的水,通过各种水利设施,为民勤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近年来,民勤县从实施生态补水、关井压田入手,改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累计关闭机井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万亩。同时,深入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78.48万亩,工程压沙28.4万亩,民勤绿洲正被一条长公里、宽2至6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紧紧拥抱,斩断了两大沙漠“合围之势”。
水兴产业旺
生态含绿,发展含金。在民勤乡村,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生产场景,彰显着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金秋九月,民勤辣椒迎来采摘季。走进民勤县蔡旗镇的田间地头,红彤彤的辣椒就像一簇簇小火炬。连畦成片的辣椒地里,村民们或采摘,或搬运,或装车,一幅喜人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蔡旗镇蔡旗村2组村民段克军,今年共种了50亩朝天椒。最近几天,他一边作采收准备,一边联系河北商家。“以前主要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只能糊口。现在种辣椒一亩下来能收入元左右,确实比种小麦、玉米划算得多。”算完“经济账”,段克军又给记者算了笔“节水账”,小麦、玉米种植靠大水漫灌,亩均用水超过立方米,现在采用滴灌技术种植辣椒,用水只要立方米。
“滴灌技术不仅省水、省电、省劳力,而且还能精准灌溉到作物的根部,减少了种植成本。”段克军说,明年自己打算扩大辣椒种植面积。
水兴产业旺,产业促增收。近年来,民勤县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严格落实“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要求,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普及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推行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压减低水效作物面积,稳步扩大高水效作物规模,促进了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拧紧水龙头的事,等不得、拖不了。”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毛焕锐介绍,民勤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思路,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不断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民勤县采取“园区+基地”的模式,着力发展收成蜜瓜、东镇茴香、东坝人参果、大坝沙葱、蔡旗韭黄、双茨科辣椒、苏武蔬菜等7个农业产业园,不断提升红旗谷现代农业、大漠田园现代丝路寒旱农业2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功能。今年以来,累计建成了8个万亩基地、52个千亩基地、个百亩基地。
缺水,曾是民勤的短板弱项。如今,民勤通过“以水定产”倒逼主导产业绿色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