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改掉味”到“改到位”
——甘肃省“厕所革命”观察之六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
小小厕所,方寸之间,既系着民生,又连着文明。
随着“厕所革命”开始,我省把农村改厕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在改厕工作中没有“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制定改厕方案。几年来,千村万户的“茅厕”经历了蝶变,成了“靓净美”的“洗手间”。
厕所修好了,粪污的有效处理与利用,却成为百姓人居环境与生活的一大病垢和心头的“糟心事”。改厕任务繁重且紧迫,该如何用“巧功夫”“好办法”将改厕工作做到从“改掉味”到“改到位”呢?
粪污收集做到心中有数
“厕所不仅没了臭味,而且只要拨打厕所门牌子上的服务电话,排污车就会上门服务抽粪。”73岁的灵台县西屯镇柳家铺村冯麦善指着新建的厕所说。
粪污收集,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肥料化利用,积肥式旱厕推行就地还田利用,集中收集转运的,与农业产业大户和经营主体合作,沤肥还田施肥,确保粪污及时清理。”西屯镇副镇长杜立军说。
目前,西屯镇15个乡镇配备粪污抽吸车9辆,由各乡镇统筹调配使用,每个村确定2名公益人员负责,实现了粪污收集清运“全覆盖”。
“今年,灵台县引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一站式解决的科技型企业,涵盖户用化粪池检测、抽粪车防乱倒监测、村民快速报抽报修系统等全方位平台,对试点乡镇厕所粪污进行处理。”灵台县农村能源发展中心主任张亚锋说。目前,该项目已在中台镇、西屯镇两个乡镇19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工作。
“随时清粪,厕所干净又方便,现在和城里人的日子一样美。”冯麦善笑着说。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改厕还要兼顾农民生活与生产的需要。
据甘肃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粪污收集上,我省各地采取“分户改造、集中处理”与单户分散收集相结合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收集、集中收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收集,明确了粪污清掏、转运、贮存的责任主体,将厕所粪污治理纳入公益性设施管护范畴,确定专人负责厕所维护、粪污清运等后续服务保障。
变废为宝做到手中有方
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该如何实现有效利用这一目标呢?民勤县苏武镇东湖村就是值得学习的“活例子”。记者走进东湖村看到,村里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站,将现有改厕农户全部接入管网进行粪污集中处理。
“我们建有总化粪池,农户的粪水集中拉过来,经过沉淀,和井水混合,用作大棚作物的水肥,每棚可节省一千多元肥料成本。”民勤县西部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尔财告诉记者,“施用有机肥的菜蔬,不光品质比施用化肥的好,每斤的价格也要高出0.5元到1元左右。”
像东湖村这样的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民勤县鼓励其修建污水管网,粪污通过污水管道直接进入管网进行处理。
“目前,县上则着眼围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建立起覆盖全部改厕农户的粪污清运服务体系,将回收的粪污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有为说。
“粪污”不是无情物,化作肥料更护田。“粪污资源化利用,不仅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还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可谓一举多得啊!”张有为说。
改厕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
据了解,我省正在粪污利用上下“功夫”,以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与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在这方面,兰州市已开始了有益尝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积极开展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解决农户“忧愁”,增加企业“肥源”。
“美丽”延伸做到行中有度
改厕不仅仅只是“改厕”,一定要“改到位”,改到群众心坎里,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农村改厕,既要统筹好厕所改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应衍生出更多改厕带来的环境治理方式,“收官交账”不是终点,多方共赢才是目的。
灵台县中台镇胡家店村就是依托“厕所革命”摘掉了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帽子。
“跟着改厕步伐,我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制度,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季考核。”灵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薛鹏飞说,同时,对各乡镇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情况、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全域无垃圾治理情况以及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开展实地督查,建立工作台账,限期逐项整改落实好,不折不扣做好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好与差,农民最有发言权。“改厕,让村民用上了洁净卫生的无害化的新厕所,不仅消除了村子的‘视觉贫困’,还‘改’出了百姓新生活。”胡家店村驻村主任王卫军说。
厕所虽小,却是一面“民生之镜”。像灵台县、民勤县等地的“厕所革命”是我省农厕改造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陇原大地上,随着一座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诞生,一条条生态循环系统应运而生,一幅幅山清水秀的乡村画卷正在款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