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日报三个版面展现祖国北疆亮

                            

6月24日《人民日报》三个版面

展现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人民日报》

(06月24日04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北部边疆——绿色发展势头好

夏日,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出发,一路西行至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森林、草原、高山、戈壁,串联起祖国北部边境线,风光秀丽,发展活力令人欣喜。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零碳产业园,得益于零碳能源供应与“能源岛”机制的运用,生产一块储能电池的碳排放为零。产煤大市鄂尔多斯正全力打造新能源发展高地,加快“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内蒙古努力找准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以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为主要发力点,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位于准格尔旗的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王沟煤矿,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调度集控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智能采煤系统,远程操控在地下近米处的采煤机,通过视频监控井下情况。矿长代业滨说:“采煤效率提升了,工作环境变舒适了,煤矿工人也能穿白衬衫上班了!”

重塑传统能源经济,内蒙古下大力气促进煤炭资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开发利用,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发展。

“开采时要注意对稀土资源的保护,为科学开发、综合利用奠定基础。”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云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的职工正在讨论技术方案。近年来,该公司进一步加快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增长50.8%,主要稀土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5%以上。

促进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展,内蒙古、甘肃等地着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上,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清洁的电能源源不断输送至外地。年底,国内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千兆瓦时的新能源场站在乌兰察布投入运营。近年来,乌兰察布大力推动风电、光电与火电协调发展,积极布局氢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利用。

云淡天蓝,茫茫戈壁,成排的风电机组高高耸立,硕大的风轮迎风不息。“得益于良好的风能条件,我们能够安装较大容量的风电机组。”甘肃酒钢华润新能源(肃北)公司马鬃山风电场场长张旭介绍,今年并网发电以来,风电场已通过酒湖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绿电”超过1亿千瓦时。

目前,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超过万千瓦,全区超1/3的电力装机和超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甘肃多地大力建设风电、光电新能源发电基地,肃北县新能源总装机已超过万千瓦。

与此同时,新产业、新动能也在加速生长。年,内蒙古制造业、高新技术业分别增长11.3%、22.4%,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家、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青草美我爱她。”北部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踔厉笃行,正描绘着繁荣与开放的亮丽篇章。

《人民日报》

(06月24日07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北部边疆——生机勃勃繁荣安定

清晨,大兴安岭深处阵阵松涛,獐狍野鹿怡然自得;正午骄阳,二连浩特国门威严矗立,中欧班列徐徐驶过;黄昏落日,阿拉善牧民守望一方沃土;傍晚,鄂尔多斯地下矿井内灯火通明,智能采煤机隆隆掘进……在祖国北部边疆,每天都呈现着这样欣欣向荣的画面。

在党的领导下,身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砥砺前行,全力守护和建设大美边疆。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正呈现于世人面前。

生态北部边疆筑牢绿色屏障

6月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齐腰高的绿草如浪花般随风摇动。在哈拉盖图农牧场浩勒宝分场,年过花甲的牧民李成军望着远处吃草的牛犊,满面笑容。

20多年前,当地草场因过度放牧、自然灾害等原因严重退化、沙化。也是从那时起,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李成军开始栽树种草,围封修复,同时积极转变传统畜牧方式。“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减少对草原的负担,改良育种后的牛犊肉质也得到提升,收益翻了倍。”李成军笑着说。多年来,周边牧民也加入到增绿护绿、科学养殖的队伍中。如今,当地草原复绿,成了有名的旅游胜地。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青山翠林,鸟儿啁啾。自年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后,砍了30多年树的林业工人周义哲从伐木人变成了护林员,从拿锯斧砍树变为扛锹镐种树,“现在绿色多了、生态好了,熊、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森林旅游与林下经济也兴旺起来。”年,他所在的内蒙古森工集团还成立了碳汇公司,累计实现碳汇交易万元。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是祖国北部边疆的“生态脊梁”,两侧分布有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内蒙古坚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三区三线”硬约束,将超过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

这条“生态脊梁”的西段,是甘肃省张掖黑河国家储备林生态林区,一排排云杉、樟子松、圆柏站得挺拔。“这里曾经遍布砂石料厂,沟壑纵横,一起风,砂石乱跑。现在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多漂亮。”张掖市民王建鑫说。

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启动。张掖市依照历史形成的地形地貌和立地条件,坚持自然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截至目前,黑河国家储备林生态林区建设项目已完成造林6万亩,新建蓄水塘坝37座,换填土方万立方米,栽植各类苗木余万株,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富饶北部边疆产业蓬勃发展

“呼隆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几辆巨大的自卸车往来于矿坑之间。车斗一抬,上百吨的原煤倾泻而下,发出巨响。定睛一看,这些小山一样的自卸车驾驶室内,空无一人。

“年,我们的无人驾驶编组累计运输里程.6公里。”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副矿长郭安斌介绍,截至目前,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已完成36台卡车无人驾驶线控以及多台工程辅助设备协同作业系统的改造。

身处北部边疆的内蒙古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着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年,内蒙古共向外省份输送5.8亿吨煤炭;外送电量亿千瓦时,占全国跨省份外送电量的15%以上。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内蒙古和甘肃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风能资源区,风能资源的广阔分布与地广人稀的先天条件,赋予这里开发清洁能源的独特优势。

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成排的风电机组高高耸立。“得益于武威良好的风能条件,我们建设了额定容量兆瓦的风电场。”中广核甘肃民勤第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风电场负责人杨筱说,自建成投运以来,该风电场已向外输送“绿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万吨。

目前,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35%和20%,预计年新能源发电量将超过火电。内蒙古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近60%,经济发展正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

开放北部边疆外贸升级扩容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一辆辆张贴电子车牌的货车川流不息。“智能卡口”系统扫描车牌信息传送后台验证信息,无人卡口自动抬杆,每辆车通关时长仅10秒左右。

“以前,企业是在货物进口以后才去办理各类手续。现在,企业提前审结,‘智能卡口’自动读取、核碰货物和车辆信息,实现了车辆识别、数据对碰、道闸抬杆、货物验放等连贯自动化作业,通关时长压缩七成以上。”乌拉特海关关长尚贵民介绍。

不久前,满载商品的“天马号”中欧班列从甘肃省武威南站驶出,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发往德国汉堡。“班列共搭载个标准集装箱,货值近万元。”甘肃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甘肃发出的首趟单一品名跨境电商国际货运专列。自年首开国际货运班列以来,甘肃相继开行多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初步形成中欧、中亚(中吉乌)、南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四向五条立体开放的通道网络。

开放通道畅通,外贸升级扩容。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从货物落地加工到转化增值,从简单的原料中转集散到原料“进口—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年以来,甘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现进出口亿元,占外贸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累计实现进出口.3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北部边疆既是边疆,也是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要使命。0余公里的边境线,不仅分布着20个对外开放的口岸,还有默默守边护边的各族人民。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一段11公里的边境线上,76岁的尼玛和她54岁的儿子哈达布和一守就是51年。如今,尼玛老人一家配备了“沙漠”对讲机、巡边摩托车等更加先进的设备。“跟母亲相比,我守边护边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为了祖国坚守边疆。我会牢记母亲守边的初心,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哈达布和坚定地说。

“我们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筑牢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确保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主任王斌表示。

守望相助共创美好生活(一线感悟)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张国利一家11口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3个民族,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在祖国北部边疆,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团结的温暖和力量。从巍巍兴安岭到茫茫大草原,从农村牧区到城市工矿,北部边疆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奋发昂扬,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近50年,带领牧民围封禁牧、划区轮牧,让草原恢复生机;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八步沙林场,历经三代人坚守,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为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点开手机就能放牧,远程操作恒温水井,智慧牧场带来了便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播种、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如今,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工业发展也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随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祖国北部边疆正在抢抓机遇调结构、提质量,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行走在北部边疆,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故事感人至深。干部群众说:“谁家需要搭把手,大伙儿都会去帮。”在发展领域,京蒙协作20多年,从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协作机制、丰富协作内容、拓展协作领域,进一步夯实民族融合发展的基础。只要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歌声飘扬,蓝图铺展,祖国北部边疆的发展必定会“春光万里美如画”。

内蒙古广大护边员

矢志不渝守卫边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上草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牧民格日勒其木格赶忙换上迷彩服出了门。这天,她要和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起巡边踏查。

内蒙古边境线全长余公里,边境管理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边境地区地貌复杂,地广人稀。多年来,一支由边境一线牧民群众组建的护边员队伍,成为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当了十几年护边员的格日勒其木格,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一些新入职的民警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会被安排到格日勒其木格家锻炼学习。

“往小了说,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往大了说,我守护的是祖国的边疆。”格日勒其木格说,等儿子学业有成回到家乡后,会将护边员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中,一辈接一辈守好祖国边境线。

用脚步丈量和守护着北部边疆的护边员,有的已难以用年头计算,一守就是两代人、三代人……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76岁的尼玛和儿子哈达布和守护着40多公里的边境线;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退伍老兵、牧民图门一家三代坚守边疆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包头市达茂旗,牧民阿迪雅坚持每天升国旗、带领两个儿子守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在戈壁大漠和草原边境,广大护边员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不渝守边疆,定期组织开展流动巡逻、临检盘查、现场处置等勤务,不断巩固内蒙古强边固防格局,筑牢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

《人民日报》

(06月24日08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绘就新时代北部边疆新画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祖国北部边疆,富饶美丽,安定祥和,生机勃发。

几千公里的边境线蜿蜒绵长。这里是北部边疆——绿色长城横亘东西,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这里是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这里成为能源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是窗口——“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擘画让这里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地区。

在这片孕育了无数动人故事的土地上,各族人民正团结奋进,齐心绘就新时代的北部边疆画卷,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原标题:《聚焦!《人民日报》三个版面展现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5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