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记者跟随林业工作人员走进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青土湖梭梭林基地,近14.1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正在抽芽吐绿,洋溢着勃勃生机。不远处,工人们两人一组娴熟地挖土抛沙,采收苁蓉,一派繁忙景象。“肉苁蓉在刚露出头时就要采挖,不然就会开花,失去药用和营养价值。”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德荣介绍说。
↑工人们展示收获的肉苁蓉。
甘肃民勤县地处全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34%。长期以来,“沙患”一直侵害着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恒的主题,“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面对黄沙连绵,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与扶贫开发的双赢课题,怎么破?
让“旱生植物之王”与“沙漠人参”完美“联姻”,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让老百姓有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互补,是民勤县长期与风沙斗争中总结出的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的新路子。
↑工人们采挖肉苁蓉。
近年来,民勤县坚持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的最佳契合点,完善治沙林承包治理经营机制,把林业重点建设工程与农业部门的农业节水、生态农业,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治理,畜牧部门的退牧还草、禁牧封育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工业治沙、养殖治沙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沙产业,让沙地变成林地,向沙漠要效益,实现“多业一体化”的防沙治沙综合模式。
同时,民勤县依靠科技支撑固本强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使沙区开发实现由被动的防沙固沙向主动地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由单一的在风沙线上植树造林向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转变。
↑工人们整理采挖的肉苁蓉。
“生态状况的持续改善和沙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止我们眼前看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是对这一地区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的发掘,是内生动力改变的体现,是提高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表现。”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金发万介绍说,在发展沙区产业上,如何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协调发展,并深入挖掘沙漠文化资源,集聚相关产业发挥效应,让沙产业更具丰富性,民勤县一直在探索。
↑科技人员正在观察肉苁蓉长势。
为做大做强梭梭苁蓉产业,延伸苁蓉产业链条,增加苁蓉附加值,真正实现肉苁蓉产业化发展。民勤县出台多项政策,推行“企业+技术+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订单种植”,着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先后扶持甘肃天盛、民勤县成功农业等企业建设加工生产线,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并组织成立了民勤县肉苁蓉产业协会,成功申报了荒漠肉苁蓉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了“天盛嘉苁”、“沙漠虫草”等地方商标。
目前,甘肃省民勤县累计完成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20万亩,推广示范梭梭嫁接肉苁蓉6万亩。(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通讯员马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