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医疗新基建,高景气,新机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报告出品方/作者:财信证券,邹建军、龙靖宁)

1根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仍存在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医疗资源快速丰富。年SARS疫情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著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前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数据,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逐年增加的医疗卫生投入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迅速丰富,年末同比年末,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1.67万个,病床数增加.65万张。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等依然突出。当前仍然面临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二是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

1.1总量仍不足:对比海外,我国医疗资源仍显不足

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相比发达经济体仍存在差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疗体系排名,中国在个成员国中仅排名位。年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例为6.5%,OECD国家平均值为8.8%,而美国高达18%。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提高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的消费水平、日渐增强的主动健康管理意识,都是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长期确定要素。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医药研发水平提升和医疗政策变革助力的四大驱动下,中国医疗行业的长期发展空间可期。根据OECD相关数据,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34张,与日本、韩国、德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医疗病床资源的不足在平时体现主要体现为看病难、甚至加剧医患矛盾。我国医疗资源的丰富度上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1.2空间不均衡:区域医疗发展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东部沿海

优质医疗资源的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在省份之间差异逐渐缩小,但是在地区之间差异仍然存在。医疗医院为代表的的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之对应的是医疗人员、大量的诊疗活动也集中于东部地区:数量上,按照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截止年,医院1所,仅广东、山东、江苏三省就占全国总数的20.58%;医院管理研究所每年发布的全国综合排行榜,医院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年东北、西北占比分别仅为6%、3%,而华东和华北分别占37%、26%。质量上,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人员配备水平和资金保障水平等相对较弱,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以上两个地区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相较四级手术占比较高的华北和华东地区低约6个百分点,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均相对略高;华东和华北地区对比其他地区,硬件设施更加齐备,人力资源更加充足,工作开展更加规范等;医院的服务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

1.3结构不均衡:医院承担大量医疗行为,疾病防治建设尚且不足

医院仍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绝对主体。数量上仅占11%医院承担了国内近一半的诊疗互动,收入占比超70%,且占比逐年提升,医院医院,医院的近4倍,其诊疗人次数却仅为对方的一半左右,占总诊疗量的三分之一,且份额持续下降;从病床使用率上看,-年,在政府和社会加大力度投资下,医院中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接近于%的饱和程度,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则逐年下降。总体来说,医院仍是当前医疗活动的执行主体,医院的医院。

我国疾病防治等专科医疗资源尚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性强、危害性大、波及范围广、成因复杂,需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迅速应对。新冠防控工作表明,在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的能力仍有加强空间。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设备、设施、物资等资源不足,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初期面临的主要障碍。以ICU资源为例:ICU可以极大地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为危重患者争取时间和机会以便进行进一步治疗。根据年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具备条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医院ICU建设普遍存在床位不足、医护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

中国人均ICU床位数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OECD数据,年,中国每十万人ICU床位数为4.5张,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如德国28.2张、美国21.6张、法国16.4张、日本13.8张;同时ICU床位数地区差异较明显,根据重症医学会年对华东地区ICU建设现状的调查,华东/中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每十万人ICU床位数分别为4.03/3.52/3.16/3.07/2.97/2.38张,西南、西北、东北等地人均ICU床位数较低,ICU建设急需加强。ICU人员配置仍处于供应不足状态。据《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年第三次ICU普查)》显示中国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比约0.62: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约1.96:1,低于年发布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最低标准,而根据《美国ICU护理管理概况》,美国ICU护士人数与床位比达4:1,超我国2倍。先进救治设备使用仍需加强,以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仪器ECMO为例,截止年底,国内开展体医院总数为家,总体占比不足,且约14%的医院不能持续开展,开展10例ECMO以下的中心占59%,而开展50例以上的中心仅占9%,远不能满足突发疾病救治需求。

2现状:疫情加速政策出台,开启医疗基建新周期

2.1疫情凸显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新政策释放既往压制的扩建需求

由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各层级医疗机构分工不够明确,协调衔接不足,难以为患者提供全程系统的医疗服务,为从根本解决患者就医难问题,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年)》与《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先后发布,分级诊疗成为医疗系统建设主题。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患者得到适宜治疗,核心政策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旨在重塑医疗体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分级诊疗制度下,国家严格控制医院扩建。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一、医院。为控制医院规模过快扩张,防治挤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医院的发展空间,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严格限制医院建院区、扩床位。虽然年后基层医疗资源得到有效补充,但优质医疗资源不均等化的问题依旧紧迫。医院,医院“虹吸现象”明显,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的系列问题,如国家、省、地、县四级疾控机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承担的工作任务能级分工不合理;疾病防、治割裂明显,医防难以融合;乡镇、医院网底薄弱,基层队伍断层老化严重;优质医疗资源未下沉,易发生医疗挤兑等。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善疾病防控四级体系,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各省份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推进在省内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放宽扩建限制,支持医院建设新院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全方位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年6月,国办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认可医院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的主力军作用,要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出台引导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推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年1月,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年)》,原则上支持综合实力强的医院,在严格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建设分院区。医院的床位数限制由张以内,放宽到张-张,地市、医院同步放宽。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医疗需求较大的地区布局;

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医院(医院)提标改造,支持县域人口达到一定医院,推动达到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医院名单》,医院纳入提升名单;年5月发改委、卫健委等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年底,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随后,各省市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引导放开医院扩建限制,全方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释放既往分级诊疗政策压制的扩建需求。

2.2医院扩容+医院提质改造,医疗新基建已拉开序幕

基层医疗机构以改造升级为主。年7月,卫健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医院建设的通知》,“十四五”期间,医院建设,支医院设置成为医院;对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的县,在县城之外选择1-2个中心卫生院,逐步使其达到医院服务能力,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新建、升级。整体来看,在分级诊疗新模式下,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新建,医院以扩容扩建为主,大批县医院升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升医院。全国范围已开展医疗机构扩建改建工作。医院即将扩建升级,如到年,苏州市计划医院数量力争增长50%;武汉发布新的区域卫生规划,到年,医院(院区)11家,迁建2家;年底,黑龙江省要建设4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4大疫情(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

疫情后医院建设明显加速。疫医院立项数量压制得到明显的恢复,连续两年创新高。根据奧维云网地产大数据监测预测,年预计拟在建医疗工程完工项目数量超过个,同比增长31.8%。医院的交付能够有效扩容医疗器械市场,为行业提供新增量。

前端数据验证医疗基建高景气。医院建设流程依次为前期建筑土建、中期医疗专项工程、后期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等,除在建医疗项目不断增加外,以医疗净化工程、医疗自动化信息化工程为代表的专项建设也反应行业高热度。国内医疗自动化企业艾隆科技合同负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H1公司合同负债约1.48亿(年3月底为1.04亿、年6月在0.6亿左右),同比增长.14%,医疗净化系统厂家华康医疗H1合同负债已超全年,预计主要由于医疗新基建带来较强订单需求。考虑到建设流程上从土建项目签约传导到医疗专项工程及医疗设备采购,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预计医疗专项工程的景气度仍将持续。

2.3中央+地方+专项贷款,新基建配套资金持续加码

随着国内进入后疫情时代,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年7月,发改委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中央投资将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等4大工程工14个方向的项目建设,对项目予以万元~3亿元不等的补助;年中央预算内安安排不低于亿元支持卫生健康领域项目,同时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西藏、新疆脱贫县予以万元/县的补助(用于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资金来源充沛,保障新基建建设。医疗新基建规模大,“中央+地方”资金来源充沛。从中央来看,年中央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为.9亿元,年补助资金同比增长33.43%,高达.51亿元(包括79.89亿元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48.42亿元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支撑基本公共卫生建设的.55亿元补助资金、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的.7亿元补助资助金),中央财政拨款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投入逐年提升。从地方来看,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医疗领域投资项目投资额较疫情前明显提升。疫情后各地方政府陆续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券和PPP项目投入医疗新基建,根据第三方平台大智慧财汇统计数据,年各地使用专项债资金投资建设的医疗卫生项目超过个。据企业预警通数据,H1医疗专项债的发行规模超过了亿元,已经超过了年亿元的发行规模,整体来看,医疗卫生相关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处于高位。

设备贴息贷款助力医疗新基建加速。年9月《国家卫建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发布,指定商业银行将对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实施贴息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卫健委对项目申报原则上不干预,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本次贴息贷款项目申请截至年12月31日,目前福建、江苏、辽宁、甘肃等多地均已陆续启动首批项目申报工作。贴息贷款政策有利于缓解医疗机构疫情后资金紧张问题,拉动因疫情而搁置采购的院内设备需求,医院、医院的采购动力,提升国内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

3景气度逐渐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8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