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武威郡上

文物简介

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Ⅱ90DXT③:ABC),该简上、下端均有残缺。长32.9、宽0.9、厚1.1厘米,红柳材质。此简为三棱觚,三面均一行书写。简文内容主要记载了敦煌太守上书请求朝廷从天水郡挑选八十匹传马,以供敦煌郡下辖各传置所需。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此简为三棱觚,简文A面以诏书的形式记载了敦煌太守步上书请求朝廷从天水郡挑选八十匹传马给付敦煌郡;简文B面则详细记载了敦煌郡签发此公文的具体时间和文书的签发人敦煌郡太守步、敦煌郡长史奉憙以及敦煌郡丞破胡;简文C面是效谷县下发给所属的遮要置和悬泉置文书的抄录。

两汉时期,敦煌作为边郡要地,其与朝廷和其他地方的沟通交流均依靠传马进行,因此各驿置对马匹的需求是很大的。但令人疑惑的是,简文中敦煌太守为什么请求朝廷从天水郡选调马匹呢?根据东汉卫宏《汉旧仪补遗》的记载,汉时有“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清人钱大昕在《汉书辨疑》中进一步指出:“汉制,边郡牧师苑官有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也。”根据上述史料的记载,两汉时朝廷曾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三十六个牧苑并分布于六个边郡地区,其中凉州境内就有陇西、天水、安定三郡。结合此条简文的内容来看,这也正好佐证了史籍中有关汉代天水郡牧养马匹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牍”延伸

塞防千里—西汉时期的武威郡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古称凉州。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战略重镇和扼守丝路的咽喉要地。这里曾出土有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汉代简牍,见证了武威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交融的盛况,是中国简牍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汉之际,匈奴作为北方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长期占据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载:“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随着西汉武帝时“断匈奴右臂”策略的实施和元狩二年时(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与匈奴的激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使河西走廊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随后,西汉在新开辟的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中,武威郡领有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寰,媪围,苍松,宣威十县。

王杖诏书令册简

图源武威市博物馆

在此同时,为持续有效的控制河西地区,汉武帝开始陆续对河西地区施行移民实边、输粟塞下的策略。根据史料记载,从武帝元狩三年(前)至元鼎六年(前)十年间,汉廷在河西地区大规模移民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元狩三年(前),将山东(崤山以东)70万灾民向西北边地(包括河西地区)迁移;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始筑令居(今永登境)要塞,并“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第三次是元狩五年(前)“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将全国各地为非作歹、奸险狡猾的官吏和平民迁徙到边郡地区。河西走廊作为当时新开发的边境地区之一,当然也是这次的重要移民地。第四次是在元鼎六年(前),因张骞第二次出使乌孙招引其东返故地的目的未能实现,汉廷因此向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实边。史载:“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经过武帝多年的移民实边政策,不仅充实了河西地区赖以发展的人口资源,还为河西社会繁荣发展和丝路畅通奠定了基础。

在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策略逐步实施过程中,为彻底解除匈奴潜在的隐患,武帝开始对北方边地进行屯兵实边和修筑长城、亭鄣等防御设施。据吴礽骧先生考证,河西汉塞的兴筑从元鼎六年(前)到宣帝地节三年(前67)前后有五次之多。分别是:元鼎六年(前),由令居筑塞至酒泉;元封四年(前),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太初三年(前),由张掖筑塞至居延泽和由休屠筑塞至休屠泽;天汉初年(前-前99),由敦煌西筑亭燧至盐泽;宣帝地节三年(前67),由媪围筑塞至揟次。

从武威郡境内的汉塞走向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以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大致沿祁连山脉一线的令居至酒泉的塞防体系;和以西南-东北走向分布,沿石羊河流域从休屠县至休屠泽的塞防体系。纵向即由汉令居塞出发,沿庄浪河(汉乌亭逆水)东岸北上,经永登县城东、中堡东,于富强堡附近越庄浪河,沿庄浪河西岸,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境,越乌鞘岭,入古浪县境,沿古浪河(汉松陕水)东岸,先向东北,后折向西北,入武威市后沿祁连山脉西北转入永昌县境内。横向即由武威市境内出发,沿洪水河西岸继续西北,经长城乡红水、西湖、前营、大湾、岸门,与明长城重合后,沿石羊河向东进入民勤县界,直至最终抵达休屠泽。

武威市汉塞走向和烽燧遗址分布图

图源《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作为河西汉塞完整的一套防御体系,除借助堑壕、天田、土垄、塞墙、山川险阻外,河西汉塞还筑有一系列亭障、坞城、烽燧、关口与之配合,并设置都尉、候、候长、燧长、关嗇夫等各级官吏及其掾属对边郡地区进行严格管理。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武威郡内有武威都尉和北部都尉,武威都尉治所在熊水障,北部都尉治所在休屠城。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我们也能对此管窥一斑。

八月庚寅武威北部都尉□史安行塞敢言之大守府□鄣□候所观□□□□□武威(觚)42·6A

这枚觚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A8),是西汉甲渠候官的驻地所在,简文记载了武威郡北部都尉上书太守府请求某事。李并成先生考证提出,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即今武威市四坝乡三岔古城,武威都尉所在的熊水障或可能在今熊爪湖北部的一座古代城址。西汉时,武威都尉和北部都尉都属于姑臧城以北的防御体系,主要守卫着姑臧城的安全,同时又与武威郡北部的居延都尉保持着密切联络,以更好地应对匈奴的威胁。

参考文献:

[1]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年。

[2]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年。

[4]郝树声,张德芳著:《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年。

[5]刘光华主编,汪受宽著:《甘肃通史·秦汉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3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