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边塞诗一样精彩的民勤骆驼客陇上非

原创:树桐

哎嗨哟!

上了哇路呀,

动起了身!

驼夫连年呀走衙门,

叮咚,走衙门!

走衙门!叮呀嗨咚!

这是一首驼夫号子,深受甘肃省民勤县世代骆驼客的喜爱,从明代唱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民勤骆驼客的文化遗存。

民勤县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曾经是著名的“骆驼之乡”。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民勤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明、清王朝到中华民国,民勤驼队“大帮驼铃走天下”,走遍了丝绸之路甘肃段辐射的整个北方地区,在异国他乡都留下了远去的背影。

明代以来,民勤县的很多男丁以跟随驼队运输货物为业,成为骆驼客。明代中期,民勤县骆驼客运输日趋兴盛。清代,民勤驼队盛极一时,名震西北,参与了清初平定葛尔丹叛乱、罗布藏丹津叛乱,清末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数次获得清廷赐号封官。民国时期,民勤驼队受孙中山派遣远赴苏联运送货物,受到列宁接见。新中国成立后,民勤驼队护送班禅大师返藏、为修筑青藏公路驮运物资,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竖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民勤骆驼客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跋涉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组织形式、协作规矩、生存技巧、交流方法和习俗讲究。骆驼客是一个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团体,分领房子、骑马先生、锅头、水头、拉链子。

骆驼客运送货物,一般需要三五十天,长途则需要两年。因此要掌握驯服骆驼、给骆驼编队、装货,自己要会探路、看天气、辨识方向、打踪、寻找水源、盖井、立照子、风雪宿营、防狼,治疗人与骆驼的常患疾病等等,还要懂得与不同族群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行贸易……这些都是历代数目庞大的骆驼客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宝典”,弥足珍贵。

在以骆驼、马匹等大牲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时代,民勤骆驼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沙漠、戈壁、荒原、盐碱地等恶劣环境的长途跋涉中创造了独特的骆驼客文化。骆驼客文化涉及天文、地理、交通、军事、医学、动物学、植物学、文学、音乐、商贸、民俗风物等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西北社会形态变迁的鲜活资料,其内涵丰富了丝路文化,成为人类精神财富不能缺失的组成部分。

今天,大规模行商货运的民勤驼队已失去实际的商业价值,骆驼客的背影渐次远去。然而,民勤县骆驼客的文化仍在延续,他们仍在讲述跌宕悲壮、脍炙人口的驼队传说,依旧唱响沧桑粗犷的驼夫号子。这种活态传承,加上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工具的记录整理,民勤骆驼客和骆驼客文化,一定会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1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