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树桐
年8月2日,甘肃省民勤县77岁的彭保瑞老人,带上行头,和徒弟、同行们赶往江苏省昆山市,参加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彭保瑞等人演出的是甘肃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民勤小曲戏。
民勤县是陇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因“俗朴风淳,人民勤劳”而得名。民勤小曲戏属于曲牌体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明代,清代与民国最为兴盛。因明、清时期民勤县名为“镇番”,又名镇番曲子戏。民勤小曲戏剧目丰富独特、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生动活泼,艺术特色突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民勤曲子戏虽称曲子戏,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实非一脉。”就是确认它是与其他地方曲子戏完全不同的剧种。民勤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导致“天下都有民勤人”,也使得民勤小曲戏在明代中叶开始就流传到甘肃省武威市、内蒙古阿拉善等周边地区,在清雍正年间,流传到了新疆,清中叶至民国,又流传到宁夏、青海等地,对甘肃河西地区曲子戏和新疆曲子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民勤小曲戏经过多年的传承,知道戏名的有多种,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民国时期潘富堂手抄本,已修复的40多种大都为民勤小曲戏独有剧目。曲牌有多种,唱腔有“八调十二腔”。道白唱词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演出展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秧歌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跳的欢,滑稽自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做戏,唱时摇摇摆摆,走的飘,俊美飘逸。有彩扇功、手帕功、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顶灯、矮子功等表演技巧。服装融合边塞民族特色。
民勤小曲戏遗产丰富,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它的起源、发展、成熟和传承、衰微、复兴,典型反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历史。民勤小曲戏流布于民勤县城乡,是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民间艺术。每逢唱戏,街头巷尾、庄户院落都可成为舞台,观众情绪高涨,笑声掌声喝彩声,热闹非常,实乃城乡百姓乐事。目前登记在册的46个民间班社遍布民勤城乡,自发自觉地进行着该剧种的活态传承。
民勤县准备目前建立小曲戏数字化档案资料库、编辑出版《民勤小曲戏集成》《民勤小曲戏研究》,拍摄出版《民勤小曲戏》、建立5个传习所等一系列保护传承举措,为民勤小曲戏的生存和发展营造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传承民勤小曲戏,不仅对于补充完善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方传统戏剧的完整性、完善中国戏剧体系、研究南北地方戏剧融合史,有着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存,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